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2页 |
1 引言 | 第12-34页 |
·柠条在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| 第12-16页 |
·柠条在我国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 | 第13-15页 |
·柠条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| 第15-16页 |
·我国三北地区灌木林主要病虫害种类及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| 第16-23页 |
·主要病虫害种类 | 第16页 |
·灌木林虫灾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| 第16-23页 |
·柠条主要病虫害及其研究进展 | 第23-26页 |
·主要病虫害种类 | 第23页 |
·主要害虫的发生及危害 | 第23-25页 |
·综合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| 第25-26页 |
·昆虫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研究进展 | 第26-27页 |
·生物多样性的研究 | 第26页 |
·昆虫生物多样性的研究 | 第26-27页 |
·植物营养物质在昆虫生长发育中的作用 | 第27-29页 |
·植物营养物质含量与昆虫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| 第27-28页 |
·植物受昆虫侵害后营养物质的变化 | 第28-29页 |
·植物挥发物及其在天牛防治中的应用 | 第29-32页 |
·植物挥发物对昆虫行为的影响 | 第29-30页 |
·植物挥发物的收集与分析鉴定 | 第30-32页 |
·天牛植物性引诱剂的研究及应用 | 第32页 |
·研究的目的、意义与技术路线 | 第32-34页 |
·研究的目的、意义 | 第32-33页 |
·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| 第33-34页 |
2 柠条绿虎天牛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 | 第34-42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34-35页 |
·研究区概况 | 第34页 |
·试验用具 | 第34页 |
·虫源采集与饲养 | 第34页 |
·危害程度调查 | 第34页 |
·生物学特性 | 第34-35页 |
·天敌调查 | 第35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35-41页 |
·分布与危害 | 第35页 |
·形态特征 | 第35-37页 |
·世代发育 | 第37页 |
·生活习性 | 第37-38页 |
·越冬 | 第38-39页 |
·天敌 | 第39-41页 |
·结论 | 第41-42页 |
3 柠条绿虎天牛危害特性与种群数量的时空动态 | 第42-46页 |
·试验地概况 | 第42页 |
·调查方法 | 第42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42-45页 |
·柠条绿虎天牛的危害情况 | 第42-44页 |
·天牛幼虫的种群数量动态变化 | 第44-45页 |
·结论和讨论 | 第45-46页 |
4 柠条绿虎天牛幼虫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研究 | 第46-54页 |
·试验地概况 | 第46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46-47页 |
·调查方法 | 第46页 |
·空间分布型测定 | 第46页 |
·聚集因素分析 | 第46-47页 |
·序贯抽样分析法 | 第47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47-53页 |
·空间分布型 | 第47-50页 |
·抽样技术研究 | 第50-53页 |
·讨论 | 第53-54页 |
·分布型及聚集原因 | 第53页 |
·理论抽样数 | 第53-54页 |
5 柠条人工林地表甲虫群落多样性研究 | 第54-63页 |
·试验地概况 | 第54-55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55-57页 |
·调查方法 | 第55-56页 |
·分析方法 | 第56-57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57-61页 |
·不同林龄植物物种多样性比较 | 第57页 |
·不同林龄地表甲虫群落组成 | 第57-60页 |
·不同林龄地表甲虫群落的多样性分析 | 第60页 |
·不同林龄群落相似性比较 | 第60页 |
·不同季节地表甲虫多样性变化 | 第60-61页 |
·结论与讨论 | 第61-63页 |
·物种组成与生境的关系 | 第61-62页 |
·群落多样性与生境的关系 | 第62页 |
·不同恢复演替阶段地表甲虫多样性 | 第62-63页 |
6 柠条绿虎天牛为害对柠条化学成分的影响 | 第63-84页 |
·材料 | 第63页 |
·植物材料 | 第63页 |
·样品采集 | 第63页 |
·方法 | 第63-75页 |
·氨基酸含量的分析测定 | 第63-65页 |
·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| 第65-67页 |
·脂肪含量的测定 | 第67-68页 |
·可溶性糖的含量的测定 | 第68-69页 |
·锌含量的测定 | 第69-70页 |
·磷含量的测定 | 第70-72页 |
·钾含量的测定 | 第72-74页 |
·铁、镁及锰含量的测定 | 第74-75页 |
·分析统计方法 | 第75-76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76-82页 |
·氨基酸含量 | 第76-79页 |
·蛋白质含量 | 第79页 |
·可溶性糖的含量 | 第79-80页 |
·植物必需元素含量 | 第80-82页 |
·结论与讨论 | 第82-84页 |
·结论 | 第82-83页 |
·讨论 | 第83-84页 |
7 柠条挥发性物质对绿虎天牛的诱集效果测定 | 第84-95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84-85页 |
·试验地概况 | 第84页 |
·挥发物的动态顶空采集 | 第84页 |
·挥发物的动态采集步骤 | 第84-85页 |
·挥发物的测定和成分分析 | 第85-87页 |
·挥发物的测定 | 第85-86页 |
·柠条挥发性物质种类组分和相对含量 | 第86页 |
·柠条树干、树叶挥发性物质组分和含量对比 | 第86-87页 |
·植物源引诱剂的复配和效果测试 | 第87-88页 |
·植物源引诱剂复配 | 第87页 |
·引诱剂诱芯制作 | 第87-88页 |
·诱捕器的悬挂方法 | 第88页 |
·引诱效果检查 | 第88页 |
·调查诱捕区域当年成虫羽化数量 | 第88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88-91页 |
·引诱剂对柠条绿虎天牛引诱效果 | 第88-89页 |
·引诱剂诱虫数量变化规律 | 第89-90页 |
·引诱剂诱集持效时间 | 第90页 |
·引诱剂对其它昆虫的引诱活性 | 第90-91页 |
·引诱剂诱集效果分析 | 第91页 |
·结论 | 第91-93页 |
·挥发物测定结果 | 第91页 |
·引诱剂诱集效果 | 第91-93页 |
·讨论 | 第93-95页 |
·引诱剂监测绿虎天牛成虫 | 第93页 |
·成虫引诱数量与气温的关系 | 第93页 |
·成虫引诱数量与降水的关系 | 第93-94页 |
·诱集效果的差异原因 | 第94-95页 |
8 柠条绿虎天牛危害管理策略 | 第95-99页 |
·对柠条绿虎天牛灾害的科学认识 | 第95页 |
·柠条绿虎天牛灾害形成原因分析 | 第95-97页 |
·气候异常,有害生物发生诱因增多 | 第96页 |
·人工林增加,抗御灾害能力较差 | 第96页 |
·柠条绿虎天牛的生物学特性 | 第96-97页 |
·柠条绿虎天牛综合控制策略 | 第97-99页 |
·建立以人工调查、生物生态学为主的监测体系 | 第97-98页 |
·建立以抚育措施为主的营林防治技术体系 | 第98页 |
·建立以寄生天敌繁育技术为主的生物防治体系 | 第98页 |
·建立以利用植物源引诱剂诱捕技术为主的防治体系 | 第98-99页 |
9 主要结论、评价与展望 | 第99-102页 |
·主要结论 | 第99-100页 |
·评价与展望 | 第100-102页 |
·柠条绿虎天牛综合控制技术评价 | 第100-101页 |
·柠条绿虎天牛研究展望 | 第101-10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2-114页 |
个人简介 | 第114-115页 |
导师简介 | 第115-116页 |
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| 第116-117页 |
一、发表文章情况 | 第116页 |
二、国际会议英文摘要 | 第116页 |
三、参与编著 | 第116页 |
四、获得专利 | 第116-117页 |
致谢 | 第117-118页 |
附图 | 第118-11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