竞争环境下家庭网关发展研究
| 摘要 | 第1-8页 |
| ABSTRACT | 第8-17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7-23页 |
| ·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17-19页 |
| ·研究方案 | 第19-22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19页 |
| ·技术路线 | 第19-21页 |
| ·结构安排 | 第21-22页 |
| ·创新之处 | 第22-23页 |
| 第2章 相关文献综述 | 第23-60页 |
| ·家庭网关概述 | 第23-31页 |
| ·家庭网关的定义 | 第23-24页 |
| ·家庭网关的功能 | 第24-25页 |
| ·国外家庭网关发展现状 | 第25-27页 |
| ·国内家庭网关发展现状 | 第27-31页 |
| ·家庭网关综述小结 | 第31页 |
| ·竞争优势理论综述 | 第31-38页 |
| ·竞争优势相关理论概述 | 第32-37页 |
| ·竞争优势理论综述小结 | 第37-38页 |
| ·消费者采纳行为研究综述 | 第38-48页 |
| ·消费者采纳行为研究 | 第39-41页 |
| ·理性行为理论(TRA) | 第41-42页 |
| ·计划行为理论(TPB) | 第42-43页 |
| ·技术采纳模型(TAM)及其演进 | 第43-47页 |
| ·消费者采纳行为研究综述小结 | 第47-48页 |
| ·扩散理论综述 | 第48-60页 |
| ·扩散的定义 | 第48-49页 |
| ·扩散模型 | 第49-58页 |
| ·扩散理论综述小结 | 第58-60页 |
| 第3章 竞争环境下家庭网关用户采纳模型构建 | 第60-68页 |
| ·家庭网关竞争环境研究 | 第60-62页 |
| ·研究变量 | 第62-65页 |
| ·结果变量 | 第62-63页 |
| ·中介变量 | 第63页 |
| ·预测变量 | 第63-64页 |
| ·干扰变量 | 第64-65页 |
| ·操作型定义总结 | 第65页 |
| ·研究假设 | 第65-66页 |
| ·理论模型构建 | 第66-68页 |
| 第4章 竞争环境下家庭网关用户采纳模型实证分析 | 第68-112页 |
| ·设计问卷 | 第68-69页 |
| ·初稿设计 | 第68页 |
| ·问卷预调研 | 第68页 |
| ·最终问卷形成 | 第68-69页 |
| ·数据收集 | 第69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69-78页 |
| ·量表验证 | 第69-71页 |
| ·基础分析 | 第71-73页 |
| ·假设与架构验证 | 第73-78页 |
| ·数据分析 | 第78-106页 |
| ·量表验证结果 | 第78-79页 |
| ·基础分析结果 | 第79-96页 |
| ·模型假设与架构验证 | 第96-106页 |
| ·结论与策略建议 | 第106-112页 |
| ·模型实证结论 | 第106-108页 |
| ·主观规范和认知行为控制策略建议 | 第108-109页 |
| ·竞争感知因素策略建议 | 第109-112页 |
| 第5章 竞争环境下家庭网关扩散模型研究 | 第112-124页 |
| ·竞争环境下产品扩散模型构建 | 第112-118页 |
| ·价格优势引入产品扩散模型 | 第112-113页 |
| ·功能优势引入产品扩散模型 | 第113-116页 |
| ·品牌优势引入产品扩散模型 | 第116-117页 |
| ·竞争因素引入产品扩散模型 | 第117-118页 |
| ·竞争环境下产品扩散模型仿真 | 第118-122页 |
| ·价格优势影响扩散模型仿真 | 第119-120页 |
| ·功能优势影响扩散模型仿真 | 第120-121页 |
| ·品牌优势影响扩散模型仿真 | 第121-122页 |
| ·结论与策略建议 | 第122-124页 |
| 第6章 家庭网关企业竞争合作关系研究 | 第124-143页 |
| ·家庭网关企业竞合博弈模型研究 | 第124-131页 |
| ·模型构建与动态稳定点分析 | 第126-128页 |
| ·模型影响因素分析 | 第128-130页 |
| ·结论 | 第130-131页 |
| ·家庭网关企业知识转移与合作策略分析 | 第131-138页 |
| ·企业不具备原有知识时的模型分析 | 第133-135页 |
| ·企业具备原有知识时的模型分析 | 第135-137页 |
| ·结论 | 第137-138页 |
| ·案例分析 | 第138-142页 |
| ·韩国电信运营商与智能家电厂商的纷争 | 第138-140页 |
| ·我国电信运营商与智能家电厂商的联手 | 第140-142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42-143页 |
|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43-147页 |
| ·研究结论 | 第143-145页 |
| ·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| 第145-147页 |
| ·研究局限 | 第145-146页 |
| ·未来研究方向 | 第146-14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47-158页 |
| 附录 | 第158-160页 |
| 致谢 | 第160-161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| 第1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