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7页 |
·HIV病毒的相关病原学 | 第9-11页 |
·病毒感染的基础模型 | 第11-12页 |
·本文的主要工作 | 第12-13页 |
·预备知识——本文用到的定义和引理 | 第13-17页 |
第二章 具有两类病毒株和非线性发生率的HIV感染模型的全局稳定性 | 第17-25页 |
·引言和数学模型的建立 | 第17-18页 |
·模型(2.1.2)解的非负性和有界性 | 第18-19页 |
·平衡点的存在性 | 第19-20页 |
·平衡点的局部和全局稳定性 | 第20-24页 |
·讨论 | 第24-25页 |
第三章 具有两类病毒株和病毒突变项的HIV感染模型的持续与灭绝 | 第25-37页 |
·引言和数学模型的建立 | 第25页 |
·模型(3.1.1)解的非负性和有界性 | 第25-26页 |
·平衡点及它们的稳定性结论 | 第26-30页 |
·无病平衡点的局部和全局稳定性 | 第27-28页 |
·只有一种病毒感染的平衡点的局部稳定性 | 第28-29页 |
·两种病毒感染的平衡点的存在性 | 第29-30页 |
·持续生存 | 第30-35页 |
·一般性病毒灭绝且抗药性病毒持续生存 | 第30-32页 |
·两种病毒持续生存 | 第32-35页 |
·讨论 | 第35-37页 |
第四章 具有两类病毒株和两类CTL免疫反应的HIV病毒感染模型 | 第37-57页 |
·引言和数学模型的建立 | 第37-39页 |
·模型的平衡点分析 | 第39-47页 |
·平衡点的存在性 | 第39-42页 |
·平衡点的稳定性 | 第42-47页 |
·持续性分析 | 第47-56页 |
·解的正性和有界性 | 第48-49页 |
·一种病毒持续生存 | 第49-52页 |
·两种病毒持续生存 | 第52-56页 |
·讨论 | 第56-57页 |
第五章 小结与讨论 | 第57-61页 |
·小结 | 第57-58页 |
·讨论及发展方向 | 第58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65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65-67页 |
致谢 | 第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