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7页 |
第1章 孟子与大乘佛教善恶观念的内涵 | 第7-23页 |
·孟子善恶观念的内涵 | 第7-12页 |
·孟子对人性善的张扬 | 第8-9页 |
·对“性”的深入探究 | 第9-11页 |
·小结 | 第11-12页 |
·大乘佛教善恶观念的内涵 | 第12-19页 |
·出世间善法 | 第12-15页 |
·世间善法 | 第15-17页 |
·善恶报应论 | 第17-19页 |
·小结 | 第19页 |
·孟子与大乘佛教善恶观念之比较 | 第19-23页 |
·孟子与大乘佛教善恶观念相同点之比较 | 第19-20页 |
·孟子与大乘佛教善恶观念不同点之比较 | 第20-23页 |
第2章 从个人修为的境界和工夫看孟子与大乘佛教善恶观 | 第23-48页 |
·孟子的修养境界与工夫 | 第23-31页 |
·“夫志,气之帅也” | 第23-26页 |
·“吾善养吾浩然之气” | 第26-28页 |
·“尽其心者,知其性也” | 第28-30页 |
·小结 | 第30-31页 |
·大乘佛教的修养境界与工夫 | 第31-44页 |
·由人天乘道至佛道 | 第31-40页 |
·中土特色的修行观与戒律观 | 第40-44页 |
·小结 | 第44页 |
·孟子与大乘佛教修养境界与工夫之比较 | 第44-48页 |
·孟子与大乘佛教修养境界与工夫的相同点 | 第44-46页 |
·孟子与大乘佛教修养境界与工夫的不同点 | 第46-48页 |
第3章 从社会建构角度看孟子与大乘佛教善恶观 | 第48-62页 |
·孟子的社会建构理论 | 第48-53页 |
·民本思想 | 第48-49页 |
·仁政主张 | 第49-53页 |
·小结 | 第53页 |
·大乘佛教对社会建构的贡献 | 第53-57页 |
·重世间施设的倾向 | 第53-55页 |
·大乘佛教的劝善理论 | 第55-57页 |
·小结 | 第57页 |
·孟子与大乘佛教在社会建构方面的同异之处 | 第57-62页 |
·孟子与大乘佛教社会建构模式概要 | 第57-59页 |
·孟子与大乘佛教社会建构的相同处 | 第59-60页 |
·孟子与大乘佛教社会建构的不同处 | 第60-62页 |
结语 | 第62-63页 |
致谢 | 第63-6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5-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