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12页 | 
| ABSTRACT | 第12-14页 | 
| 第一章 引言 | 第14-30页 | 
| ·姜油树脂 | 第15-16页 | 
| ·姜油树脂的提取 | 第15-16页 | 
| ·姜油树脂的应用 | 第16页 | 
| ·姜油树脂中主要酚类和烯类物质简介 | 第16-20页 | 
| ·姜酚类物质概述 | 第16-17页 | 
| ·烯类物质概述 | 第17-19页 | 
| ·烯类物质的检测方法 | 第19-20页 | 
| ·大孔吸附树脂 | 第20-23页 | 
| ·大孔吸附树脂的分类 | 第20页 | 
| ·大孔吸附树脂的分离原理 | 第20页 | 
| ·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中的影响因素 | 第20-22页 | 
| ·大孔吸附树脂的再生 | 第22-23页 | 
| ·大孔吸附树脂的应用 | 第23页 | 
| ·硝酸银硅胶柱层析法 | 第23-26页 | 
| ·硝酸银硅胶法的原理 | 第23-24页 | 
| ·硝酸银配合物的稳定性规律 | 第24页 | 
| ·硝酸银硅胶柱层析的影响因素 | 第24-25页 | 
| ·硝酸银硅胶柱层析法的应用实例 | 第25-26页 | 
| ·研究现状 | 第26-27页 | 
| ·本研究的目的、意义和内容 | 第27-30页 | 
| ·研究的目的、意义 | 第27-28页 | 
| ·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8-30页 | 
| 第二章 大孔树脂柱层析法分离姜油树脂中的烯类物质 | 第30-44页 | 
| ·仪器与原料 | 第30-31页 | 
| ·主要仪器与设备 | 第30-31页 | 
| ·原料与试剂 | 第31页 | 
| ·实验方法 | 第31-39页 | 
| ·大孔树脂的预处理 | 第31-32页 | 
| ·树脂的静态吸附试验 | 第32-36页 | 
| ·上样液的选择 | 第36-37页 | 
| ·HPD-100大孔树脂分离姜油树脂中的烯类物质 | 第37-39页 | 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39-42页 | 
| ·UV分析 | 第39-40页 | 
| ·HPLC分析 | 第40-42页 | 
| ·本章小结 | 第42-44页 | 
| 第三章 烯类物质在硅胶/硝酸银硅胶上的配位吸附探讨 | 第44-59页 | 
| ·仪器、材料和试剂 | 第45页 | 
| ·主要仪器与设备 | 第45页 | 
| ·原料与试剂 | 第45页 | 
| ·实验方法 | 第45-47页 | 
| ·Ghosh法制备硝酸银硅胶 | 第45-46页 | 
| ·烯类物质在硅胶及硝酸银硅胶表面的静态吸附 | 第46页 | 
| ·烯类物质银离子配合物稳定常数的测定 | 第46-47页 | 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47-57页 | 
| ·烯类物质在硅胶及硝酸银硅胶表面的吸附等温曲线 | 第47-53页 | 
| ·烯类物质银离子配合物稳定常数的测定 | 第53-57页 | 
| ·烯类硝酸银配合物的成键机理 | 第57页 | 
| ·本章小结 | 第57-59页 | 
| 第四章 硝酸银硅胶柱层析法分离姜油树脂中的烯类物质 | 第59-82页 | 
| ·仪器、材料和试剂 | 第59-60页 | 
| ·主要仪器与设备 | 第59-60页 | 
| ·原料与试剂 | 第60页 | 
| ·实验方法 | 第60-62页 | 
| ·烯类物质的硅胶/硝酸银硅胶薄层层析 | 第60-61页 | 
| ·硝酸银硅胶柱层析法分离烯类物质 | 第61页 | 
| ·洗脱样品的检测分析 | 第61-62页 | 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62-80页 | 
| ·硅胶及硝酸银硅胶薄层层析分析结果比较 | 第62-64页 | 
| ·姜油树脂烯类段的硝酸银硅胶柱层析 | 第64-72页 | 
| ·较优条件重现实验结果分析 | 第72-80页 | 
| ·本章小结 | 第80-82页 | 
| 第五章 结论 | 第82-85页 | 
| 参考文献 | 第85-90页 | 
| 致谢 | 第90-91页 | 
| 附录: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| 第91-92页 | 
|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| 第9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