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1页 |
| 导言 | 第11-13页 |
| 第一章 债权人代位权制度的形成及概述 | 第13-17页 |
| 第一节 债权保全的概述 | 第13-14页 |
| 第二节 代位权的概念及性质 | 第14-17页 |
| 一、代位权的概念 | 第14-15页 |
| 二、代位权的性质 | 第15-17页 |
| 第二章 传统代位权制度和我国代位权制度之比较 | 第17-25页 |
| 第一节 代位权构成要件之比较 | 第17-18页 |
| 一、传统代位权的构成要件 | 第17页 |
| 二、我国代位权的构成要件 | 第17-18页 |
| 第二节 代位权行使主体之比较 | 第18-19页 |
| 第三节 代位权行使范围之比较 | 第19-20页 |
| 一、传统代位权的行使范围 | 第19页 |
| 二、我国代位权的行使范围 | 第19-20页 |
| 第四节 代位权行使客体之比较 | 第20-22页 |
| 一、传统代位权行使的客体范围 | 第20-21页 |
| 二、我国代位权行使的客体范围 | 第21-22页 |
| 第五节 代位权行使方式之比较 | 第22-23页 |
| 一、传统代位权行使的方式 | 第22页 |
| 二、我国代位权行使的方式 | 第22-23页 |
| 第六节 代位权行使效力之比较 | 第23-25页 |
| 一、关于代位权行使效力的三种主要学说 | 第23-24页 |
| 二、传统代位权的行使效力和我国代位权的行使效力之比较 | 第24-25页 |
| 第三章 对我国代位权制度的改良建议 | 第25-45页 |
| 第一节 对我国代位权制度改良的必要性 | 第25-26页 |
| 第二节 对我国代位权制度行使效力的改良 | 第26-29页 |
| 一、对债权人的效力,回归“入库原则”并加以修正 | 第26-28页 |
| 二、对债务人的效力 | 第28页 |
| 三、对次债务人的效力 | 第28-29页 |
| 第三节 对我国代位权制度构成要件的改良 | 第29-32页 |
| 一、债权人与债务人、债务人与次债务人之间都存在合法的债权债务关系 | 第29-30页 |
| 二、债务人已陷于迟延 | 第30页 |
| 三、债务人怠于行使其权利 | 第30-31页 |
| 四、有保全债权的必要 | 第31-32页 |
| 第四节 在一定时期内继续以诉讼作为代位权行使的唯一方式 | 第32页 |
| 第五节 对我国代位权行使范围(界限)的改良 | 第32-33页 |
| 第六节 对我国代位权客体范围的扩大 | 第33-41页 |
| 一、扩大客体范围的理由 | 第33-34页 |
| 二、排除对限于具有金钱给付内容的限定 | 第34页 |
| 三、对我国代位权客体范围的具体罗列 | 第34-41页 |
| 第七节 在诉讼法上的几点改良 | 第41-43页 |
| 一、 关于代位权诉讼的管辖法院 | 第41-42页 |
| 二、 关于债务人的诉讼地位 | 第42页 |
| 三、 关于债务的履行 | 第42页 |
| 四、 关于对诉讼调解和执行和解的限制 | 第42-43页 |
| 五、 关于行使代位权所支出费用由谁承担问题 | 第43页 |
| 第八节 对我国代位权制度改良的意义 | 第43-45页 |
| 结语 | 第45-4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6-48页 |
| 后记 | 第48-4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