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1页 |
| 第一部分 序言 | 第11-12页 |
| 第二部分 违约损害赔偿的理论概述 | 第12-29页 |
| 一、违约损害赔偿的分类 | 第12-14页 |
| 1. 约定损害赔偿 | 第12-13页 |
| 2. 法定损害赔偿 | 第13页 |
| 3. 约定损害赔偿与法定损害赔偿的联系 | 第13-14页 |
| 二、违约损害赔偿的概念 | 第14页 |
| 三、违约损害赔偿的特征 | 第14-15页 |
| 四、违约损害赔偿的构成 | 第15-29页 |
| 1、违约行为 | 第16-17页 |
| 2、损害 | 第17-22页 |
| 1) 损害概述 | 第17-18页 |
| 2) 损害的种类 | 第18-22页 |
| 3、违约行为与损害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 | 第22-26页 |
| 1) 条件说 | 第23-24页 |
| 2) 相当因果说 | 第24页 |
| 3) 预见说 | 第24-25页 |
| 4) 法规目的说 | 第25-26页 |
| 4、免责事由 | 第26-29页 |
| 1)免责事由概述 | 第26页 |
| 2)免责事由内容 | 第26-29页 |
| 第三部分 确定违约损害赔偿范围的基本原则 | 第29-36页 |
| 一、确定违约损害赔偿范围的基本原则之完全赔偿原则 | 第30-31页 |
| 1. 完全赔偿原则概述 | 第30页 |
| 2. 完全赔偿原则的适用规则 | 第30-31页 |
| 二、确定违约损害赔偿范围的基本限制规则之可预见性规则 | 第31-36页 |
| 1. 可预见性规则的概述 | 第31-32页 |
| 2. 可预见性规则的内容构成 | 第32-36页 |
| 1)预见主体 | 第33-34页 |
| 2)可预见时间 | 第34页 |
| 3)预见的内容 | 第34-35页 |
| 4)预见的标准 | 第35-36页 |
| 第四部分 确定违约损害赔偿范围的限制规则之补充规则 | 第36-44页 |
| 一、过失相抵规则 | 第36-38页 |
| 1. 过失相抵规则概述 | 第36页 |
| 2. 过失相抵规则的构成条件 | 第36-37页 |
| 3. 过失相抵规则的适用 | 第37-38页 |
| 二、损益相抵规则 | 第38-40页 |
| 1. 损益相抵规则之概述 | 第38-39页 |
| 2. 损益相抵规则之构成 | 第39-40页 |
| 三、减轻损害规则 | 第40-44页 |
| 1. 减轻损害规则之概述 | 第40-41页 |
| 2. 减轻损害规则之理论基础 | 第41-42页 |
| 3. 减轻损害规则之类型 | 第42-44页 |
| 第五部分 总结 | 第44-4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6-48页 |
|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48-49页 |
| 后记 | 第49-5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