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路交通事故多发点成因分析及技术对策研究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9页 |
·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0-11页 |
·课题来源 | 第10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10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| 第11-16页 |
·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2-15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| 第15-16页 |
·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6-17页 |
·道路交通事故现场调查内容分析 | 第16页 |
·公路交通事故多发点成因分析方法的研究 | 第16-17页 |
·公路交通事故多发点安全改善技术对策 | 第17页 |
·基于GIS的事故多发点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 | 第17页 |
·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| 第17-19页 |
第2章 道路交通事故现场调查内容的完善 | 第19-28页 |
·现行的交通事故记载内容分析与修改的必要性 | 第19-20页 |
·道路交通事故现场记载内容分析 | 第19-20页 |
·修改的必要性 | 第20页 |
·道路交通事故现场记载内容的补充 | 第20-23页 |
·事故基础信息的补充 | 第20-21页 |
·事故相关人员信息的补充 | 第21-22页 |
·事故相关车辆信息的补充 | 第22页 |
·道路条件信息的补充 | 第22-23页 |
·交通环境信息的补充 | 第23页 |
·记载资料格式的完善 | 第23-27页 |
·事故基础信息的记载格式 | 第23-24页 |
·事故相关人员信息的记载格式 | 第24页 |
·事故相关车辆信息的记载格式 | 第24页 |
·道路条件信息的记载格式 | 第24-26页 |
·交通环境信息记载格式 | 第26-2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27-28页 |
第3章 事故多发点成因研究方法的对比分析 | 第28-34页 |
·突出因素分析方法 | 第28-30页 |
·基本思想 | 第28页 |
·变量选择过程 | 第28-29页 |
·分析模型的建立 | 第29-30页 |
·方法评述 | 第30页 |
·模糊聚类分析方法 | 第30-31页 |
·分析过程 | 第30页 |
·方法评述 | 第30-31页 |
·事故机会分析方法 | 第31页 |
·分析过程 | 第31页 |
·方法评述 | 第31页 |
·粗集理论分析方法 | 第31-32页 |
·分析过程 | 第31-32页 |
·方法评述 | 第32页 |
·统计图表分析方法 | 第32-3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3-34页 |
第4章 多发点成因分析的聚类因子法与关联聚类法 | 第34-52页 |
·公路交通事故多发点的影响因素分析 | 第34-35页 |
·事故多发点成因的聚类因子法 | 第35-38页 |
·事故多发点的聚类 | 第35-37页 |
·各类事故多发点成因的因子分析 | 第37-38页 |
·聚类因子法的适用条件 | 第38页 |
·事故多发点成因的关联聚类法 | 第38-40页 |
·事故因素的关联度计算 | 第38-39页 |
·事故多发点成因的聚类 | 第39页 |
·关联聚类法的适用条件 | 第39-40页 |
·案例分析 | 第40-51页 |
·事故多发点鉴别 | 第40-43页 |
·聚类因子法应用案例 | 第43-49页 |
·关联聚类法应用案例 | 第49-5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1-52页 |
第5章 公路交通事故多发点的安全改善技术对策 | 第52-62页 |
·事故多发点安全改善时应考虑的问题 | 第52-53页 |
·工程技术对策 | 第53-56页 |
·曲线段事故多发点 | 第53-54页 |
·坡段事故多发点 | 第54-55页 |
·交叉口事故多发点 | 第55页 |
·收费站事故多发点 | 第55-56页 |
·管理技术对策 | 第56页 |
·改善对策实施次序的确定 | 第56-59页 |
·改善实例 | 第59-6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1-62页 |
第6章 基于GIS的事故多发点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 | 第62-68页 |
·地理信息系统简介 | 第62-63页 |
·系统的功能设计 | 第63页 |
·系统功能的实现 | 第63-67页 |
·系统登陆 | 第63-64页 |
·事故多发点信息的存储 | 第64-66页 |
·事故多发点信息的查询 | 第66-6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7-68页 |
结论 | 第68-7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0-74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74-75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| 第75-77页 |
致谢 | 第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