液膜法吸收有机废气的体系优选及破乳研究
| 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7页 |
| 前言 | 第7-9页 |
| 1 文献综述 | 第9-20页 |
| ·吸收法处理有机废气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| 第9-10页 |
| ·乳状液膜分离技术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| 第10-18页 |
| ·液膜用表面活性剂的研究 | 第12-13页 |
| ·乳状液膜稳定性的研究 | 第13-15页 |
| ·改善液膜分离性能的研究 | 第15页 |
| ·乳状液膜分离中基本过程的研究 | 第15-17页 |
| ·乳状液膜破乳的研究 | 第17-18页 |
| ·液膜分离技术在气体分离中的应用 | 第18-20页 |
| 2 实验装置及方法 | 第20-26页 |
| ·主要的实验试剂和仪器 | 第20-22页 |
| ·实验试剂 | 第20页 |
| ·实验装置及流程 | 第20-22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22-26页 |
| ·W/O/W型乳液的制备方法 | 第22-23页 |
| ·泄漏率的测定 | 第23-24页 |
| ·有机物的气相色谱分析方法 | 第24-26页 |
| 3 石油醚为油相的乳状液膜稳定性研究 | 第26-39页 |
| ·W/O型单重乳液稳定性的研究 | 第26-31页 |
| ·表面活性剂种类和浓度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 | 第27-29页 |
| ·油水比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 | 第29-30页 |
| ·制乳转速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 | 第30-31页 |
| ·W/O/W型乳状液膜稳定性的研究 | 第31-37页 |
| ·表面活性剂对泄漏率和表观溶胀率的影响 | 第33-34页 |
| ·乳水比对泄漏率和表观溶胀率的影响 | 第34-35页 |
| ·搅拌转速对泄漏率和表观溶胀率的影响 | 第35-37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7-39页 |
| 4 石蜡油为油相的乳状液膜稳定性研究 | 第39-43页 |
| ·W/O型单重乳液稳定性的研究 | 第39-41页 |
| ·油水比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 | 第39-40页 |
| ·表面活性剂种类和浓度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 | 第40页 |
| ·制乳转速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 | 第40-41页 |
| ·W/O/W型乳状液膜稳定性的研究 | 第41-42页 |
| ·乳水比对泄漏率和表观溶胀率的影响 | 第41-42页 |
| ·搅拌转速对泄漏率和表观溶胀率的影响 | 第42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2-43页 |
| 5 乳状液膜分离有机废气的研究 | 第43-56页 |
| ·乳状液膜分离机理简述 | 第43-44页 |
| ·液膜法吸收乙酸丁酯模拟废气的实验研究 | 第44-52页 |
| ·乳状液与水吸收效果的的对比 | 第45-46页 |
| ·表面活性剂种类和含量对吸收效率的影响 | 第46-48页 |
| ·乳水比对吸收效果的影响 | 第48-49页 |
| ·搅拌转速对吸收的影响 | 第49-51页 |
| ·乙酸丁酯浓度对分离的影响 | 第51-52页 |
| ·液膜法吸收二氯甲烷模拟废气的实验研究 | 第52-54页 |
| ·石油醚体系与石蜡油体系吸收效果的对比 | 第54-55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5-56页 |
| 6 不同乳液体系电破乳性能的比较 | 第56-60页 |
| ·乳状液电破乳原理 | 第56-57页 |
| ·电破乳实验装置及方法 | 第57-58页 |
| ·破乳试验装置 | 第57页 |
| ·磁乳试验方法 | 第57-58页 |
| ·破乳电压对破乳率的影响 | 第58页 |
| ·破乳时间对破乳率的影响 | 第58-59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9-60页 |
| 7 结论与展望 | 第60-63页 |
| ·结论 | 第60-62页 |
| ·展望 | 第62-6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3-66页 |
| 发表论文情况 | 第66-67页 |
| 致谢 | 第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