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4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4-29页 |
·幼畜消化道的发育 | 第14-18页 |
·复胃功能及其发育 | 第14-15页 |
·食管沟 | 第15页 |
·肠道 | 第15-16页 |
·犊牛消化道酶 | 第16-18页 |
·幼畜消化道酸度 | 第18-22页 |
·幼畜消化道酸度变化 | 第18-19页 |
·消化道酸度的功能 | 第19-20页 |
·消化道酸度失调对幼畜的影响 | 第20-21页 |
·幼畜消化道酸度的影响因素 | 第21-22页 |
·酸度调节剂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| 第22-24页 |
·酸度调节剂的作用 | 第22-24页 |
·影响酸度调节剂作用的因素 | 第24页 |
·代乳品中的酸度调节剂 | 第24-26页 |
·代乳品添加酸度调节剂的实际饲用效果 | 第24-25页 |
·酸化代乳品的pH 值及使用的酸度调节剂种类 | 第25-26页 |
·本研究的目的、意义、内容和技术路线 | 第26-29页 |
·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26-27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27-28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28-29页 |
第二章 代乳品原料系酸力和pH 值对代乳品相应指标的影响 | 第29-39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29-32页 |
·试验材料与场地 | 第29-30页 |
·试验设计 | 第30页 |
·测定指标和方法 | 第30页 |
·数据统计分析 | 第30-32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32-35页 |
·原料的系酸力和pH 值 | 第32页 |
·试验用代乳品原料混合物的系酸力和pH 值 | 第32页 |
·原料对代乳品原料混合物系酸力和pH 值的影响 | 第32-35页 |
·讨论 | 第35-38页 |
·原料的系酸力和pH 值 | 第35-37页 |
·代乳品的适宜系酸力和pH 值 | 第37-38页 |
·代乳品系酸力和pH 值数学模型 | 第38页 |
·小结 | 第38-39页 |
第三章 代乳品酸度对哺乳期犊牛生长性能、营养物质消化、血液指标及胃肠道发育的影响 | 第39-77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39-45页 |
·试验设计 | 第39-40页 |
·试验动物与管理 | 第40页 |
·试验日粮 | 第40-41页 |
·样品采集、测定指标与方法 | 第41-44页 |
·数据统计分析 | 第44-45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45-61页 |
·生长性能 | 第45-48页 |
·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 | 第48-49页 |
·血清指标和血气指标 | 第49-52页 |
·胃肠道内容物微生物计数 | 第52-53页 |
·消化器官发育 | 第53-58页 |
·犊牛各项指标随日龄变化规律 | 第58-61页 |
·讨论 | 第61-75页 |
·不同日粮酸度下犊牛的生长性能 | 第61-63页 |
·不同日粮酸度下犊牛对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 | 第63-64页 |
·不同日粮酸度下犊牛的血液指标 | 第64-71页 |
·不同日粮酸度下犊牛的组织器官发育 | 第71-75页 |
·小结 | 第75-77页 |
第四章 代乳品中复合酸度调节剂配方的体外筛选 | 第77-87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78-80页 |
·试验材料 | 第78页 |
·试验设计 | 第78-79页 |
·试验日粮 | 第79页 |
·测定指标与方法 | 第79-80页 |
·数据统计分析 | 第80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80-83页 |
·单体酸的比较与筛选试验 | 第80-81页 |
·复合酸度调节剂配方筛选试验 | 第81-83页 |
·讨论 | 第83-86页 |
·酸度调节剂种类的筛选 | 第83-85页 |
·均匀设计方法及其在酸度调节剂配方筛选上的应用 | 第85-86页 |
·小结 | 第86-87页 |
第五章 酸度调节剂对哺乳期犊牛生长性能、营养物质消化率及血气指标的影响 | 第87-109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87-91页 |
·试验材料与场地 | 第87页 |
·试验设计 | 第87页 |
·试验动物与饲养 | 第87-88页 |
·试验日粮 | 第88-89页 |
·测定指标和方法 | 第89-90页 |
·数据统计分析 | 第90-91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91-102页 |
·添加不同酸度调节剂代乳品对犊牛各项性能的影响 | 第91-95页 |
·代乳品中植物蛋白比例对添加复合酸作用的影响 | 第95-100页 |
·日龄增长时犊牛各项指标的变化 | 第100-102页 |
·讨论 | 第102-107页 |
·添加不同酸度调节剂的代乳品对犊牛性能的影响 | 第102-106页 |
·不同植物蛋白比例代乳品中添加酸度调节剂的作用 | 第106-107页 |
·小结 | 第107-109页 |
第六章 全文结论 | 第109-111页 |
·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| 第109页 |
·创新点 | 第109页 |
·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| 第109-11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1-120页 |
附录1 胃肠道组织形态学观察试验方法 | 第120-121页 |
附录2 犊牛胃肠道黏膜组织切片 | 第121-122页 |
致谢 | 第122-123页 |
作者简历 | 第123-12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