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11页 |
| 第一章 引言 | 第11-16页 |
| ·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1-12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| ·地下水水质评价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| ·水质演化规律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| ·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| ·本文研究路线 | 第15-16页 |
| 第二章 泾惠渠灌区概况 | 第16-29页 |
| ·自然条件 | 第16-20页 |
| ·地理位置 | 第16页 |
| ·气候 | 第16-18页 |
| ·地形地貌 | 第18页 |
| ·植被土壤概况 | 第18页 |
| ·灌区河流水系及其渠系建筑物分布概况 | 第18-20页 |
| ·水文地质条件 | 第20-25页 |
| ·水文地质分区 | 第20-21页 |
| ·地下水类型及分布 | 第21页 |
| ·地下水的流向及水力坡度 | 第21-22页 |
| ·地下水的径流、补给、排泄 | 第22-25页 |
| ·潜水的动态变化规律 | 第25页 |
| ·地下水开采利用情况 | 第25-26页 |
| ·地下水开采情况 | 第25-26页 |
| ·地下水利用情况 | 第26页 |
| ·土地利用状况 | 第26页 |
| ·社会经济概况 | 第26-27页 |
| ·农业概况 | 第26-27页 |
| ·工业概况 | 第27页 |
| ·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| 第27-29页 |
| 第三章 泾惠渠灌区地下水水质现状调查及分析 | 第29-66页 |
| ·天然水的特性 | 第29-32页 |
| ·水分子的结构 | 第29页 |
| ·天然水的特点 | 第29-30页 |
| ·水质污染 | 第30-32页 |
| ·相关水质质量标准 | 第32-34页 |
| ·地下水质量标准 | 第32-33页 |
| ·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| 第33-34页 |
| ·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| 第34页 |
| ·样品的采集和分析 | 第34-36页 |
| ·样品的采集 | 第34-35页 |
| ·样品的分析 | 第35-36页 |
| ·灌区地下水中常量组分的测定结果及分析 | 第36-52页 |
| ·溶解性总固体 | 第36-38页 |
| ·总硬度 | 第38-40页 |
| ·酸碱值(pH值) | 第40-41页 |
| ·碳酸氢根(HCO_3~-) | 第41-42页 |
| ·氯离子(Cl~-) | 第42-44页 |
| ·硫酸根(SO_4~(2-)) | 第44-46页 |
| ·钙离子(Ca~(2+)) | 第46-47页 |
| ·镁离子(Mg~(2+)) | 第47-48页 |
| ·钾离子、钠离子(K~++Na~+) | 第48-49页 |
| ·硝酸根离子(NO_3~-) | 第49-50页 |
| ·氟离子(F~-) | 第50-52页 |
| ·灌区地下水中金属离子的测定结果及分析 | 第52-61页 |
| ·六价铬 | 第52-54页 |
| ·锰离子 | 第54-56页 |
| ·铁离子 | 第56-57页 |
| ·铜离子 | 第57-58页 |
| ·锌离子 | 第58-59页 |
| ·镉离子 | 第59-60页 |
| ·铅离子 | 第60-61页 |
| ·泾惠渠灌区地下水水质现状综合分析 | 第61-64页 |
| ·F值评分法的基本原理 | 第61-62页 |
| ·F值评分法的优缺点 | 第62-63页 |
| ·评价因子和标准的选择 | 第63-64页 |
| ·泾惠渠灌区地下水水质现状调查分析小结 | 第64-66页 |
| 第四章 泾惠渠灌区地下水水质演化规律 | 第66-96页 |
| ·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| 第66-68页 |
| ·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作用 | 第66-67页 |
| ·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影响因素 | 第67-68页 |
| ·泾惠渠灌区地下水水质演化特征 | 第68-82页 |
| ·pH值 | 第68页 |
| ·溶解性总固体 | 第68-72页 |
| ·硬度 | 第72页 |
| ·碳酸氢根 | 第72-73页 |
| ·硝酸根 | 第73-74页 |
| ·硫酸根 | 第74-77页 |
| ·氯离子 | 第77-79页 |
| ·钾钠离子 | 第79-80页 |
| ·微量组分 | 第80-82页 |
| ·离子毫克当量时空区域变化 | 第82-85页 |
| ·γCl~-/γCa~(2+) | 第82-83页 |
| ·γSO_4~(2-)/γHCO_3~-、γCl~-/γHCO_3~-和γCl~-/γSO_4~(2-) | 第83-84页 |
| ·γCa~(2+)/γMg~(2+)、γNa~+/γMg~(2+) | 第84页 |
| ·γCa~(2+)/γSO_4~(2-)、γCa~(2+)/γHCO_3~-、γNa~+/γCl~- | 第84-85页 |
| ·离子相关性分析 | 第85-96页 |
| ·相关性理论 | 第85-87页 |
| ·溶解性总固体与各离子的相关性分析 | 第87-93页 |
| ·硬度与钙、镁离子的相关性分析 | 第93-96页 |
| 结论与建议 | 第96-9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98-100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| 第100-101页 |
| 致谢 | 第10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