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引言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刑事证据规则概述 | 第8-14页 |
一、证据与证据规则 | 第8-10页 |
(一) 证据的定义 | 第8-9页 |
(二) 证据规则的界定 | 第9-10页 |
二、与证据规则相关的几个概念 | 第10-11页 |
三、证据规则与证据制度 | 第11-12页 |
四、证据规则与诉讼模式 | 第12-14页 |
第二章 国外有关刑事证据规则的理论与实践 | 第14-24页 |
一、两大法系证据规则的立法及发展 | 第14-17页 |
(一) 英美法系国家证据规则的立法与发展 | 第14-15页 |
(二) 大陆法系国家证据规则立法与发展 | 第15-16页 |
(三) 两大法系证据规则的比较与发展趋势 | 第16-17页 |
二、国外主要证据规则 | 第17-24页 |
(一) 相关性规则 | 第17-18页 |
(二) 自白任意性规则 | 第18-19页 |
(三) 传闻证据规则 | 第19-21页 |
(四) 意见证据规则 | 第21-22页 |
(五) 最佳证据规则 | 第22页 |
(六)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| 第22-24页 |
第三章 我国刑事证据规则的立法现状及评价 | 第24-30页 |
一、我国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对证据规则的规定 | 第24-28页 |
(一) 关于相关性规则 | 第24-25页 |
(二) 关于自白任意性规则 | 第25页 |
(三) 关于传闻证据规则 | 第25-26页 |
(四) 关于意见证据规则 | 第26页 |
(五) 关于最佳证据规则 | 第26页 |
(六) 关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| 第26-28页 |
二、我国刑事证据规则的立法评价 | 第28-30页 |
(一) 形式上的不足 | 第28页 |
(二) 实质性的缺陷 | 第28-30页 |
第四章 我国刑事证据规则体系的立法完善 | 第30-41页 |
一、我国建立和完善刑事证据规则体系的必要性 | 第30-32页 |
(一) 建立和完善刑事证据规则体系,是尊重保障人权的需要 | 第30页 |
(二) 建立和完善刑事证据规则体系,是实现司法公正的需要 | 第30页 |
(三) 建立和完善刑事证据规则体系,是推进司法改革的需要 | 第30-31页 |
(四) 建立和完善刑事证据规则体系,是统一司法标准的需要 | 第31页 |
(五) 建立和完善刑事证据规则体系,是适应司法实践的需要 | 第31页 |
(六) 建立和完善刑事证据规则体系,是加快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| 第31-32页 |
二、建立和完善刑事证据规则体系的价值考量 | 第32-33页 |
(一) 秩序与自由并重 | 第32页 |
(二) 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 | 第32-33页 |
(三) 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 | 第33页 |
三、建立和完善刑事证据规则体系的初步设想 | 第33-35页 |
(一) 应当立足中国国情,并借鉴外国立法和实践的有益经验 | 第33页 |
(二) 证据规则应当实现由粗放型向细密型、指导型向规范型的转变 | 第33-34页 |
(三) 证据规则应当以规范证据能力的证据规则为主干,以规范证明力的证据规则为补充 | 第34页 |
(四) 证据规则应当与庭审规则或诉讼规则加以区分 | 第34-35页 |
(五) 应按照"一般规则、排除规则加例外规则"的模式来设置规范证据能力的证据规则 | 第35页 |
四、完善我国刑事证据规则具体内容的若干建议 | 第35-41页 |
(一) 相关性规则 | 第35-36页 |
(二) 自白任意性规则 | 第36-37页 |
(三) 传闻证据规则 | 第37-38页 |
(四) 意见证据规则 | 第38页 |
(五) 最佳证据规则 | 第38-39页 |
(六)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| 第39-41页 |
结语 | 第41-42页 |
注释 | 第42-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6-48页 |
后记 | 第48-4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