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0页 |
目录 | 第10-13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3-41页 |
·概述 | 第13页 |
·微生物聚集体的研究 | 第13-21页 |
·微生物聚集体的形态及形成过程 | 第14-17页 |
·微生物聚集体的性能与其表面特性之间的关系 | 第17-19页 |
·微生物聚集体形成的影响因素 | 第19-21页 |
·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-DLVO理论概述 | 第21-29页 |
·经典DLVO理论形式及影响因素 | 第21-24页 |
·DLVO理论的修正、发展及应用 | 第24-29页 |
·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29-30页 |
·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30-3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1-41页 |
第二章 基于表面热力学分析的DLVO理论解析方法的建立 | 第41-62页 |
·概述 | 第41-42页 |
·方法构建 | 第42-47页 |
·微生物絮凝性能的影响因素 | 第42页 |
·微生物表面特性变化的量化方法:表面热力学分析 | 第42-44页 |
·基于表面热力学分析的DLVO理论解析方法的构建 | 第44-47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47-49页 |
·光合细菌 | 第47页 |
·EPS提取及成分分析 | 第47-48页 |
·接触角测定 | 第48页 |
·Zeta电势测定 | 第48页 |
·絮凝性能表征实验 | 第48-49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49-59页 |
·不同条件下体系絮凝性能变化的影响 | 第49-53页 |
·体系絮凝性能变化的影响分析 | 第53-57页 |
·EPS与钙离子对体系絮凝行为的作用机制分析 | 第57-58页 |
·光合细菌絮凝性能的DLVO理论解析 | 第58-59页 |
·小结 | 第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2页 |
第三章 扩展DLVO理论对微生物表面特性及絮凝性能变化的定量表征 | 第62-87页 |
·概述 | 第62页 |
·经典DLVO理论的拓展及改进 | 第62-64页 |
·经典DLVO理论模型的局限 | 第63页 |
·水合作用项的引入 | 第63-64页 |
·真氧产碱杆菌表面特性及絮凝性能变化的定量表征 | 第64-76页 |
·材料和方法 | 第65-67页 |
·结果和讨论 | 第67-76页 |
·真氧产碱杆菌生长条件的优化及调控 | 第76-82页 |
·材料和方法 | 第77-78页 |
·结果和讨论 | 第78-82页 |
·小结 | 第82-8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3-87页 |
第四章 微生物聚集体形成中胞外聚合物作用机制的量化描述 | 第87-108页 |
·概述 | 第87-88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88-91页 |
·实验设计 | 第88-89页 |
·好氧和厌氧污泥 | 第89页 |
·EPS提取及成分分析 | 第89-90页 |
·三维荧光光谱分析 | 第90-91页 |
·接触角测定、zeta电势测定以及絮凝性能表征 | 第91页 |
·紫外可见光谱 | 第91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91-104页 |
·EPS成分、含量分析 | 第91-95页 |
·EPS提取前后污泥表面特性以及絮凝性能变化 | 第95-99页 |
·好氧和厌氧污泥絮凝性能变化的理论解析 | 第99-101页 |
·EPS作用机制的量化描述 | 第101-104页 |
·小结 | 第104-10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5-108页 |
第五章 微观尺度下微生物聚集体三维模型的建立 | 第108-128页 |
·概述 | 第108-109页 |
·模型构建 | 第109-114页 |
·分子力学模拟与全局优化算法 | 第109-110页 |
·DLVO理论与分子力学模拟的耦合 | 第110-112页 |
·动态格点搜索优化算法 | 第112-114页 |
·微生物聚集体三维模型构建─全局优化模拟过程 | 第114页 |
·微观尺度下微生物聚集体三维模型的建立 | 第114-125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114-115页 |
·聚集体三维构型的模拟结果 | 第115-119页 |
·聚集体构型的有限能量差分分析 | 第119-121页 |
·优化构型的准确性分析 | 第121-122页 |
·微生物聚集体生长模型的构建 | 第122-125页 |
·小结 | 第125页 |
附命名 | 第125-12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6-128页 |
第六章 结论 | 第128-130页 |
致谢 | 第130-132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 | 第132-13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