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9页 |
·对流层NO_2和大气O_3 | 第10-12页 |
·对流层NO_2的源、汇和测量方法 | 第10-11页 |
·大气O_3的分布和测量方法 | 第11-12页 |
·大气气溶胶 | 第12-14页 |
·灰霾和沙尘 | 第12-13页 |
·研究进展 | 第13-14页 |
·差分光学吸收光谱技术(DOAS) | 第14-16页 |
·DOAS的分类 | 第14-15页 |
·DOAS的研究进展 | 第15-16页 |
·研究意义和内容 | 第16-19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6-17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17-19页 |
第二章 天顶被动DOAS的浓度反演方法 | 第19-25页 |
·差分光学吸收光谱法(DOAS) | 第19-21页 |
·差分光学吸收光谱法的理论基础 | 第19页 |
·DOAS关键技术—修正后的Lambert-Beer定律 | 第19-20页 |
·差分光学吸收光谱技术 | 第20-21页 |
·斜程柱密度反演方法 | 第21-23页 |
·去除暗电流 | 第21页 |
·波长校准 | 第21-22页 |
·光谱平移、压缩或拉伸 | 第22页 |
·吸收截面处理 | 第22-23页 |
·Ring效应 | 第23页 |
·垂直柱密度转换 | 第23-25页 |
·空气质量因子AMF的计算 | 第23-24页 |
·SCIATRAN大气辐射传输模式 | 第24-25页 |
第三章 对流层NO_2和大气O_3的观测 | 第25-41页 |
·观测地点 | 第25-27页 |
·复旦大学 | 第25页 |
·汾湖科技园 | 第25-27页 |
·天顶被动DOAS系统 | 第27页 |
·对流层NO_2和大气O_3浓度反演 | 第27-33页 |
·斜程柱密度反演 | 第28页 |
·AMF的计算 | 第28-30页 |
·垂直柱密度计算 | 第30-33页 |
·城市和郊区对流层NO_2和大气O_3浓度分析 | 第33-40页 |
·对流层NO_2时间变化特征 | 第33-37页 |
·大气O_3浓度月变化分析 | 第37-38页 |
·城市和郊区的对流层NO_2和大气O_3浓度对比分析 | 第38-40页 |
·本章主要结论 | 第40-41页 |
第四章 城市大气NO_2污染类型 | 第41-51页 |
·实验部分 | 第41-44页 |
·天顶被动DOAS | 第41-42页 |
·主动长程DOAS | 第42页 |
·大气混合层高度的测量 | 第42-44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44-50页 |
·低浓度NO_2污染和高浓度NO_2污染 | 第45-48页 |
·低空NO_2污染 | 第48-49页 |
·高空NO_2污染 | 第49-50页 |
·本章主要结论 | 第50-51页 |
第五章 O_4和H_2O的相关性与污染类型关系的研究 | 第51-66页 |
·实验部分 | 第51-52页 |
·天顶被动DOAS | 第51-52页 |
·气象条件和API指数 | 第52页 |
·O_4和H_2O的相关性分析 | 第52-58页 |
·O_4 DSCD和H_2O DSCD良好相关性的理论基础 | 第52-55页 |
·O_4 DSCD和H_2O DSCD相关性斜率的转折问题 | 第55-57页 |
·O_4 DSCD和H_2O DSCD相关性斜率的季节变化特征 | 第57-58页 |
·沙尘暴期间O_4和H_2O的相关性分析 | 第58-62页 |
·2010年春季的一次特大沙尘暴 | 第58-60页 |
·沙尘暴期间O_4和H_2O的相关性分析 | 第60-62页 |
·灰霾期间O_4和H_2O的相关性分析 | 第62-64页 |
·灰霾污染天气 | 第62-63页 |
·灰霾期间O_4和H_2O的相关性分析 | 第63-64页 |
·本章主要结论 | 第64-66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6-68页 |
·主要结论 | 第66-67页 |
·工作展望 | 第67-6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8-76页 |
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| 第76-77页 |
致谢 | 第77-7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