缩略语 | 第1-6页 |
中文摘要 | 第6-9页 |
英文摘要 | 第9-13页 |
前言 | 第13-27页 |
1 布鲁氏菌病的危害 | 第13页 |
2 布病的病原 | 第13-14页 |
3 布鲁氏菌的发病机理和病理变化 | 第14-15页 |
4 布鲁氏菌毒力相关因子 | 第15-19页 |
5 布鲁氏菌胞内生存的可能影响因素 | 第19-21页 |
6 布鲁氏菌外膜蛋白研究进展 | 第21-23页 |
7 IV型分泌系统 (Type IV secretion system,T4SS) | 第23-24页 |
8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| 第24-27页 |
第一部分 virB突变株及互补株的构建 | 第27-43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27-32页 |
2 结果 | 第32-40页 |
3 讨论 | 第40-42页 |
4 小结 | 第42-43页 |
第二部分 virB突变株与野生株的胞内生存相关表型分析 | 第43-65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43-46页 |
2 结果 | 第46-60页 |
3 讨论 | 第60-64页 |
4 小结 | 第64-65页 |
第三部分 virB突变株与野生株的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 | 第65-105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66-74页 |
2 结果 | 第74-88页 |
3 讨论 | 第88-104页 |
4 小结 | 第104-105页 |
第四部分 virB及其调控基因的体内外转录分析 | 第105-119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105-107页 |
2 结果 | 第107-114页 |
3 讨论 | 第114-118页 |
4 小结 | 第118-119页 |
总结 | 第119-12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2-129页 |
个人简历 | 第129-130页 |
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130-131页 |
综述 布鲁氏菌胞内生存机制研究进展 | 第131-137页 |
论著 质粒拯救法克隆细菌基因组大片段 | 第137-145页 |
致谢 | 第14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