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畜牧、动物医学、狩猎、蚕、蜂论文--动物医学(兽医学)论文--兽医基础科学论文--家畜微生物学(兽医病原微生物学)论文--病原细菌论文

猪链球菌生物被膜形成及致病机理研究

摘要第1-11页
ABSTRACT第11-15页
第一篇 文献综述第15-53页
 第一章 猪链球菌2型的研究进展第15-27页
  1 病原学第15页
  2 流行病学第15-16页
  3 猪链球菌2型的毒力因子第16-20页
   ·荚膜多糖(Capsular polysaccharide,CPS)第16页
   ·溶菌酶释放蛋白(Muramidase-released protein,MRP)第16-17页
   ·胞外因子(Extracellular protein factor,EF)第17页
   ·猪溶血素(suislysin,SLY)第17-18页
   ·IgG结合蛋白和44ku胞壁蛋白第18页
   ·纤连蛋白结合蛋白(Fibronectin and fibrinogen-bining protein,FBPS)第18-19页
   ·毒力相关序列ORF2第19页
   ·Trag基因第19页
   ·谷氨酸脱氢酶(glutamate dehydrogenase,GDH)第19页
   ·黏附素(adhesin)第19-20页
   ·谷氨酰胺合成酶第20页
   ·磷酸甘油醛脱氢酶(GAPDH)第20页
   ·其他可能的毒力因子第20页
  4 致病机制的研究第20-21页
  5 动物模型研究进展第21-22页
   ·小型猪模型第21页
   ·小鼠模型第21-22页
   ·斑马鱼第22页
  6 猪链球菌2型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第22-23页
  参考文献第23-27页
 第二章 细菌生物被膜相关研究进展第27-39页
  1 生物被膜的组成和结构第27页
  2 体外鉴定生物被膜的方法第27-30页
   ·试管法(glass tube method)第28页
   ·96孔微量板定量检测法(polystyrene microtiter plate assay)第28页
   ·置片法第28-29页
   ·流体替换法第29-30页
  3 体内生物被膜的模型第30-32页
   ·秀丽隐杆线虫模型第30页
   ·静脉导管模型第30页
   ·皮下异源物质的感染模型第30-32页
  4 生物被膜的检测技术第32-33页
   ·菌体计数第32页
   ·结晶紫染色法第32页
   ·荧光法第32-33页
   ·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第33页
   ·电子显微镜第33页
  5 生物被膜状态和浮游状态的生物学特性比较第33-34页
   ·对抗菌剂的敏感性第33页
   ·耐酸性第33-34页
   ·抗饥饿性第34页
   ·细菌生物被膜形成中的基因表达第34页
   ·细菌生物被膜形成中的蛋白表达差异第34页
  6 结束语第34-35页
  参考文献第35-39页
 第三章 细菌密度感应系统研究进展第39-53页
  1 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的类型第39-40页
  2 LUXS/AI-2型密度感应系统第40-41页
  3 LuxS的结构第41页
  4 催化机制第41-43页
  5 LuxS/AI-2型密度感应系统的功能第43-47页
   ·LuxS介导不同细菌之间的交流第44页
   ·LuxS介导微生物对宿主的侵袭和定殖第44-45页
   ·LuxS参与调节应激反应的相关因子第45页
   ·LuxS参与毒力因子的产生第45-46页
   ·群体感应与生物被膜第46-47页
  6 LuxS/AI-2型密度感应系统的研究意义与应用第47-50页
   ·密度感应信号分子的降解第47-48页
   ·合成密度感应信号分子AI的类似物第48-49页
   ·抑制信号分子的合成第49-50页
  参考文献第50-53页
第二篇 试验研究第53-129页
 第四章 猪链球菌体内体外生物被膜模型的建立和结构观察第53-63页
  1 材料与方法第54-57页
   ·实验菌株与培养基第54页
   ·实验动物第54页
   ·主要试剂第54页
   ·主要仪器及耗材第54页
   ·菌悬液的制备第54-55页
   ·体外生物被膜模型的建立第55-56页
   ·体内生物被膜模型的建立第56-57页
  2 结果第57-59页
   ·96孔微孔板法第57页
   ·激光共聚焦结果第57-58页
   ·扫描电镜观察结果第58页
   ·体内生物被膜实验结果第58-59页
  3 讨论第59-61页
  参考文献第61-63页
 第五章 猪链球菌生物被膜和浮游态细菌生物学特性比较第63-75页
  1 材料与方法第64-67页
   ·实验菌株与培养基第64页
   ·收集菌体和准备不同细胞悬液第64页
   ·生物被膜培养第64页
   ·SS2菌株对斑马鱼半数致死量(LD50)测定第64页
   ·黏附实验第64-65页
   ·细菌RNA提取及RT-PCR第65-67页
   ·疫苗准备和免疫第67页
  2 结果第67-69页
   ·SS2各菌株对斑马鱼的LD50测定第67-68页
   ·SS2菌株生物被膜的定量检测第68页
   ·HEp-2黏附实验第68页
   ·毒力相关基因的体外定量分析第68-69页
   ·免疫试验第69页
  3 讨论第69-72页
  参考文献第72-75页
 第六章 生物被膜和浮游生长状态的猪链球菌比较/免疫蛋白质组学分析第75-91页
  1 材料与方法第75-79页
   ·实验菌株和培养条件第75-76页
   ·仪器和试剂第76页
   ·细菌总蛋白样品的制备第76页
   ·双向凝胶电泳(Two-dimensional Gel Electrophoresis,2-DE)第76-77页
   ·康复血清制备第77页
   ·免疫杂交第77页
   ·图像分析第77-78页
   ·质谱分析第78页
   ·实时定量PCR第78-79页
  2 结果第79-80页
   ·比较蛋白组学分析结果第79页
   ·免疫蛋白组学分析结果第79页
   ·实时定量PCR第79-80页
  3 讨论第80-83页
  参考文献第83-91页
 第七章 猪链球菌S-核糖基高半胱氨酸酶的表达、晶体结构和功能第91-107页
  1 材料与方法第92-96页
   ·实验材料第92页
   ·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第92页
   ·原核重组表达蛋白的表达和纯化第92-93页
   ·凝胶分子筛纯化第93页
   ·金属离子的分析第93页
   ·筛选纯化后重组蛋白的结晶条件和优化第93-94页
   ·蛋白晶体X射线衍射及数据收集第94页
   ·晶体结构解析第94页
   ·不同菌株LuxS同源性比较第94-95页
   ·猪链球菌LuxS与底物复合物的作用第95页
   ·LuxS蛋白的定点突变及酶动力学分析第95-96页
  2 结果第96-104页
   ·pET28a-LuxS重组质粒的鉴定第96页
   ·蛋白质的Ni~(2+)亲和层析纯化第96-97页
   ·重组蛋白的分子筛凝胶层析纯化第97页
   ·利用ICP-MS检测LuxS蛋白中二价金属离子第97页
   ·LuxS晶体和衍射数据收集及处理第97-98页
   ·LuxS晶体结构解析第98-101页
   ·不同菌株LuxS同源性比较第101-103页
   ·LuxS不同突变体酶动力学分析第103-104页
  3 讨论第104-105页
  参考文献第105-107页
 第八章 猪链球菌2型HA9801 LUXS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其特性第107-129页
  1 材料和方法第107-116页
   ·菌株、质粒及引物第107-109页
   ·主要试剂和仪器第109页
   ·luxS在不同SS2菌株中的分布第109页
   ·HA9801 luxS基因敲除突变株和互补株的构建和鉴定第109-112页
   ·突变株ΔluxS、互补株CΔluxS和野毒株HA9801生物学形状的比较第112-113页
   ·信号分子AI-2的体外合成及浓度测定第113-114页
   ·生物被膜实验第114页
   ·扫描电镜观察第114页
   ·动物实验第114页
   ·实时定量PCR检测毒力基因的表达第114-116页
  2 结果第116-123页
   ·luxS在不同SS2菌株中的分布第116页
   ·重组质粒pST4S-T-Cm-S的鉴定第116页
   ·互补质粒pST2-luxS的鉴定第116-117页
   ·luxS基因敲除突变株的构建及PCR鉴定第117-118页
   ·Southern blot鉴定第118-119页
   ·质粒稳定性分析第119页
   ·生长形态的比较第119页
   ·生长曲线的比较第119页
   ·信号分子AI-2检测第119-120页
   ·溶血活性的测定第120页
   ·HEp-2的黏附测定第120-121页
   ·生物被膜的测定第121-122页
   ·斑马鱼毒力的测定第122页
   ·毒力基因的表达第122-123页
  3 讨论第123-125页
  参考文献第125-129页
全文总结第129-131页
致谢第131-133页
博士期间发表及待发表论文第133页

论文共13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城市扩展过程中的农地非农化:代价性消耗与过度性消耗--对南京市的考察
下一篇:嗜酸乳酸杆菌S-层蛋白拮抗肠道病原菌粘附或入侵宿主细胞机制的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