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8页 |
前言 | 第8-9页 |
第一章 受贿罪概述 | 第9-14页 |
一、受贿罪的立法沿革 | 第9-11页 |
二、受贿罪的概念和分类 | 第11-14页 |
第二章 受贿罪的主体问题 | 第14-23页 |
一、受贿罪的主体概述 | 第14-15页 |
(一) "国家机关工作人员"的认定 | 第14页 |
(二) "国家机关、国有公司、企业、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、企业、事业单位、社会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"的认定 | 第14-15页 |
(三) "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"的认定 | 第15页 |
(四) "从事公务"的含义 | 第15页 |
二、"特定关系人"能否成为受贿罪的主体 | 第15-16页 |
三、"离、退休的国家工作人员"能否成为受贿罪的主体 | 第16-18页 |
四、"假国家工作人员"能否成为受贿罪的主体 | 第18-20页 |
五、"受委托经营、管理国有财产的人员"能否成为受贿罪的主体 | 第20-23页 |
第三章 受贿罪的客体问题 | 第23-33页 |
一、受贿罪的客体 | 第23-27页 |
(一) 关于受贿罪客体的理论 | 第23-24页 |
(二) 受贿罪客体诸种观点之评析 | 第24-27页 |
二、受贿罪的犯罪对象 | 第27-33页 |
(一) 关于贿赂范围的三种学说 | 第27-28页 |
(二) 贿赂的范围应当包括非财产性利益 | 第28-33页 |
第四章 受贿罪的客观方面 | 第33-42页 |
一、普通受贿的客观方面 | 第33-38页 |
(一) "利用职务上的便利"的认定 | 第33-35页 |
(二) 关于"为他人谋取利益" | 第35-38页 |
二、斡旋受贿(间接受贿)的客观方面 | 第38-42页 |
(一) "利用本人职权或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"的认定 | 第38-40页 |
(二) "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"的认定 | 第40-42页 |
第五章 受贿罪的法定刑及其完善 | 第42-48页 |
一、现行刑法关于受贿罪法定刑的规定 | 第42页 |
二、受贿罪法定刑的完善 | 第42-48页 |
(一) 取消受贿罪的数额标准,独立设置受贿罪的刑罚 | 第42-45页 |
(二) 取消受贿罪中死刑规定,增加罚金刑和资格刑 | 第45-48页 |
结论 | 第48-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9-51页 |
致谢 | 第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