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1 绪论 | 第9-13页 |
·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| 第9-11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·研究目的、研究构架和研究方法 | 第11-12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11页 |
·研究流程构架 | 第11-12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2页 |
·创新之处与不足 | 第12-13页 |
2 农民工培训的基本理论依据 | 第13-23页 |
·国内外农民工培训研究综述 | 第13-18页 |
·农民工概述 | 第13-14页 |
·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理论研究概述 | 第14-17页 |
·农民工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相关研究 | 第17-18页 |
·进城农民工人力资源培训的指导思想、基本原则和具体类别 | 第18-20页 |
·进城农民工人力资源培训指导思想 | 第18页 |
·进城农民工人培训基本原则 | 第18-19页 |
·进城农民工人力资源培训的类别 | 第19-20页 |
·进城农民工培训理论依据 | 第20-23页 |
·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| 第20页 |
·人力资本理论 | 第20-21页 |
·利益驱动理论 | 第21-22页 |
·生存—关系—发展理论 | 第22页 |
·再社会化理论 | 第22-23页 |
3 农民工培训功能分析及动力构成 | 第23-34页 |
·农民工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的功能分析 | 第23-26页 |
·破解“三农”问题的关键切入点 | 第23-24页 |
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| 第24页 |
·践行“科教兴国”和“人才强国”战略的必然选择 | 第24页 |
·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要举措 | 第24-25页 |
·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动力 | 第25-26页 |
·构建“以人为本”的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| 第26页 |
·进城农民工人力资源培训的动力构成 | 第26-34页 |
·制度动力 | 第26-28页 |
·利益动力 | 第28-30页 |
·经济社会发展动力 | 第30-34页 |
4 农民工培训的现状及战略框架构建 | 第34-48页 |
·国外农民工培训分析 | 第34-36页 |
·美国农民工培训分析 | 第34页 |
·德国农民工培训分析 | 第34-35页 |
·英国农民工培训分析 | 第35-36页 |
·日本农民工培训分析 | 第36页 |
·我国进城农民工培训的现实依据 | 第36-40页 |
·农民工对培训的理性思考 | 第36-37页 |
·农民工人力资源存量大,工作、生活状况不佳 | 第37-38页 |
·农民工人力资源开发滞后,人力资本稀缺 | 第38-40页 |
·我国进城农民工培训现状研究 | 第40-42页 |
·亦工亦农兼业身份制约培训投入 | 第40页 |
·现有的合法权益还未得到有效保护 | 第40-41页 |
·企业缺乏参与培训积极性 | 第41页 |
·培训供需渠道不畅 | 第41页 |
·培训机构日趋多元化和分工协作日渐成型 | 第41-42页 |
·政府的主导型供给模式初步建立 | 第42页 |
·农民工教育培训战略框架的构建与实施 | 第42-48页 |
·“农民工教育与培训工程”的主要内涵 | 第42-43页 |
·“农民工教育与培训工程”的具体实施 | 第43-48页 |
5 进城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思路探究 | 第48-60页 |
·农民工层面 | 第48-49页 |
·树立终身培训观念 | 第48-49页 |
·规划个人职业生涯 | 第49页 |
·社会层面 | 第49-51页 |
·专业培训机构做好培训工作 | 第49-51页 |
·劳务中介部门做好农民工人才资源库建设 | 第51页 |
·企业层面 | 第51-52页 |
·用人单位提供培训机会 | 第51页 |
·完善用人单位的培训体系 | 第51-52页 |
·政府层面 | 第52-60页 |
·加强统筹领导,转变政府职能 | 第52-54页 |
·加强服务力度,落实激励措施 | 第54-55页 |
·加大宣传教育力度,营造培训的法制氛围 | 第55-56页 |
·重视投资、融资,提供资金保障 | 第56-58页 |
·积极推动“阳光工程” | 第58页 |
·破除农民工人力资本积累的体制障碍 | 第58-60页 |
致谢 | 第60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65页 |
附录 | 第65-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