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绪论 | 第9-27页 |
第一节:阮籍《咏怀诗》研究综述 | 第9-21页 |
(一)、20世纪上半叶的阮籍《咏怀诗》研究 | 第9-11页 |
(二)、新时期之前的阮籍《咏怀诗》研究 | 第11页 |
(三)、新时期以来的阮籍《咏怀诗》研究 | 第11-21页 |
1、阮籍《咏怀诗》的思想研究 | 第11-15页 |
2、对历史阐释方法的质疑 | 第15-16页 |
3、对阮籍《咏怀诗》源流的研究 | 第16-17页 |
4、阮籍《咏怀诗》接受史研究 | 第17-18页 |
5、阮籍《咏怀诗》的语言风格与形式研究 | 第18-21页 |
(1)、语言风格研究 | 第18-19页 |
(2)、语言结构的研究 | 第19页 |
(3)、意象典故的研究 | 第19-21页 |
第二节、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思路 | 第21-27页 |
第一章:阮籍《咏怀诗》阐释史 | 第27-47页 |
第一节、"托讽"说、"忧生"说的提出和"遥深"风格的认定 | 第27-38页 |
第二节、"托讽"说的深化——"摭字以求实"的阐释方法以及对于阮籍诗歌风格的评价 | 第38-41页 |
第三节、对"摭字以求实"的批评方式的反省 | 第41-44页 |
第四节、传统的变革与承接:黄节、刘师培、黄侃以及陈伯君 | 第44-47页 |
第二章:对于《咏怀诗》政治阐释方法的反思 | 第47-58页 |
第一节、阮籍《咏怀诗》政治阐释方法的依据 | 第47-50页 |
第二节、历史记载中阮籍的政治态度 | 第50-55页 |
第三节、阮籍文章中的政治态度 | 第55-58页 |
第三章:对于《咏怀诗》的哲学阐释方法的反思 | 第58-64页 |
第一节、正始诗歌的创作风气 | 第58-60页 |
第二节、《咏怀诗》与道家追求 | 第60-64页 |
第四章:《咏怀诗》的情感表达 | 第64-86页 |
引子、《咏怀诗》的"无名"哀伤 | 第64-67页 |
第一节、《咏怀诗》的生命意识 | 第67-74页 |
第二节、《咏怀诗》的人生世界 | 第74-80页 |
第三节、《咏怀诗》的彼岸世界 | 第80-86页 |
第五章:《咏怀诗》的情感表达方式研究 | 第86-94页 |
第一节、《咏怀诗》的意象运用 | 第86-90页 |
第二节、《咏怀诗》的问句和转折章法》 | 第90-91页 |
第二节、《咏怀诗》的篇章结构 | 第91-94页 |
主要参考文献 | 第94-9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