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英文摘要 | 第5-10页 |
一、绪论 | 第10-15页 |
(一)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| 第10-12页 |
1. 问题提出及背景 | 第10-11页 |
2. 研究的意义 | 第11-12页 |
(二)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(三) 研究的目的与主要内容 | 第14-15页 |
1. 本文研究的目的 | 第14页 |
2.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4-15页 |
二、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长效机制建设的战略意义与现实意义 | 第15-23页 |
(一)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长效机制建设的战略意义 | 第15-18页 |
1.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| 第15-16页 |
2.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,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| 第16页 |
3.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要求 | 第16-17页 |
4. 培养“四个新一代”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要求 | 第17-18页 |
(二) 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长效机制建设的现实意义 | 第18-23页 |
1. 当前部分大学生荣辱观现状堪忧的直接要求 | 第18-20页 |
2. 解决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问题的现实需要 | 第20-22页 |
3. 是大学生荣辱观教育应对当前各种复杂环境影响的需要 | 第22-23页 |
三、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应遵循的规律和主要原则 | 第23-32页 |
(一) 大学生荣辱观教育应遵循的规律 | 第23-28页 |
1. 把握个体荣辱观形成与发展规律 | 第23-24页 |
2. 遵循荣辱观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| 第24-26页 |
3. 遵循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| 第26-28页 |
(二) 大学生荣辱观教育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| 第28-32页 |
1. 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原则 | 第28页 |
2. 传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的原则 | 第28-29页 |
3. 及时性与连续性相统一的原则 | 第29页 |
4. 统一性与差别性相统一的原则 | 第29-30页 |
5.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的原则 | 第30页 |
6. 系统性与要素性相统一的原则 | 第30-32页 |
四、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长效性实现的路径与方法 | 第32-41页 |
(一) 大学生荣辱观教育长效性实现的路径分析 | 第32-37页 |
1. 明荣知耻——从道德认知上使大学生准确把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 | 第32-33页 |
2. 好荣恶耻——从道德情感上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生活 | 第33-34页 |
3. 趋荣避耻——从道德意志上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真正贴近大学生心灵 | 第34-35页 |
4. 扬荣抑辱——坚定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道德信念 | 第35-36页 |
5. 践荣弃耻——在道德行为的实践过程中实现大学生荣辱观教育的知行统一 | 第36页 |
6. 坚持知、情、意、信、行的有机统一确保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与牢固树立 | 第36-37页 |
(二) 大学生荣辱观教育长效性实现的方法创新 | 第37-41页 |
1. 倡导与禁堵两手抓、两手都要硬的方法 | 第37-38页 |
2. 心理疏导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的方法 | 第38-39页 |
3. “一把钥匙开一把锁”的方法 | 第39页 |
4. 抓两头带中间与抓中间促两头相结合的方法 | 第39页 |
5. 有意识教育与无意识教育相结合的方法 | 第39-40页 |
6. 小环境与大环境相结合的方法 | 第40-41页 |
五、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长效性实现的机制保障 | 第41-61页 |
(一) 建立和健全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工作机制 | 第41-42页 |
(二) 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教育机制 | 第42-45页 |
1. 要实现高校德育教育的创新 | 第42-43页 |
2. 要建立健全课堂教育机制 | 第43-44页 |
3. 建立和完善实践育人机制 | 第44-45页 |
(三) 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激励机制 | 第45-49页 |
1. 激励的含义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激励机制的内涵 | 第45页 |
2. 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激励机制的具体原则 | 第45-47页 |
3. 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激励机制的运用 | 第47-49页 |
(四) 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示范机制 | 第49-52页 |
1. 道德示范与道德示范机制的涵义 | 第49-50页 |
2. 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示范机制建设的基本要求 | 第50-51页 |
3. 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示范机制建设的主要途径 | 第51-52页 |
(五) 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制度保障机制 | 第52-55页 |
1. 制度的含义及其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的功能 | 第52-53页 |
2. 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制度建设的基本要求 | 第53-54页 |
3. 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制度机制建设的基本思路 | 第54-55页 |
(六) 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环境育人机制 | 第55-61页 |
1. 环境的含义及其对人的影响 | 第55-56页 |
2. 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环境的内涵及主要构成要素 | 第56页 |
3. 建立和完善学校、家庭、社会“三位一体”的全方位育人机制 | 第56-61页 |
结束语 | 第61-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67页 |
附 | 第67-69页 |
1.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、科研情况 | 第67-68页 |
2. 致谢 | 第68-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