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研究
中文摘要 | 第1-7页 |
英文摘要 | 第7-13页 |
前言 | 第13-18页 |
第一章 导论 | 第18-46页 |
一、生态文学的产生与界定 | 第18-27页 |
(一) 大地之危 | 第19-22页 |
(二) 在荒芜中寻找绿色 | 第22-26页 |
(三) 什么是生态文学? | 第26-27页 |
二、生态文学研究的兴起及意义 | 第27-32页 |
三、中国生态文学研究概况及本论文写作的基本思路 | 第32-46页 |
(一) 中国生态文学研究概况 | 第32-43页 |
(二) 本论文写作的基本思路 | 第43-46页 |
第二章 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的精神资源 | 第46-81页 |
一、中国古代生态精神 | 第46-53页 |
(一) 天人合一 | 第46-48页 |
(二) 道法自然 | 第48-50页 |
(三) 神话自然 | 第50-53页 |
二、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生态精神 | 第53-67页 |
(一)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自然 | 第53-61页 |
(二) 沈从文的自然 | 第61-67页 |
三、西方生态伦理思想 | 第67-76页 |
(一) 史怀泽:敬畏生命 | 第68-70页 |
(二) 利奥波德:大地伦理 | 第70-72页 |
(三) 辛格与雷根:动物的解放与权利 | 第72-74页 |
(四) 罗尔斯顿:哲学走向荒野 | 第74-75页 |
(五) 生态女性主义 | 第75-76页 |
四、西方生态文学创作 | 第76-81页 |
(一) 梭罗:大地的眼睛 | 第77-78页 |
(二) 卡逊:寂静的春天 | 第78-81页 |
第三章 新的文学思潮的到来 | 第81-88页 |
一、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的分期及发展概况 | 第81-86页 |
二、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的几种主要类型 | 第86-88页 |
第四章 救救自然:中国生态危机报告 | 第88-95页 |
第五章 自然的信仰 | 第95-120页 |
一、苇岸:大地上思想的芦苇 | 第95-103页 |
(一) 与大地荣辱与共的灵魂 | 第96-99页 |
(二) 一棵有思想的芦苇 | 第99-103页 |
二、张炜:融生命艺术于自然 | 第103-109页 |
(一) 融生命于自然 | 第103-106页 |
(二) 艺术凝结自然之隐秘 | 第106-109页 |
三、韩少功:山南水北的自然寻根 | 第109-120页 |
(一) 扑进画框,扑进自然 | 第110-112页 |
(二) 山南水北寻回的一切 | 第112-120页 |
第六章 自然的悲剧 | 第120-139页 |
一、于坚:大地的逝世 | 第120-126页 |
二、贾平凹:勃发生命的消亡 | 第126-130页 |
三、阿来:那一切成空的村落 | 第130-134页 |
四、杜光辉:可可西里的失衡 | 第134-139页 |
第七章 自然的代言者 | 第139-146页 |
一、陈应松:豹子最后的独白 | 第139-143页 |
二、沈河:替一棵树说话 | 第143-146页 |
第八章 自然与女性 | 第146-153页 |
第九章 马丽华:高原生态的发现者 | 第153-165页 |
一、第一个全面发现西藏生态的作家 | 第153-157页 |
二、一个人的西藏 | 第157-160页 |
三、精神的西藏 | 第160-162页 |
四、马丽华的困惑 | 第162-165页 |
第十章 姜戎:矛盾的生态精神 | 第165-190页 |
一、罕有的生态文本 | 第165-170页 |
二、大游牧生态精神 | 第170-181页 |
三、矛盾的生态精神 | 第181-187页 |
四、《狼图腾》的启示 | 第187-190页 |
结语 | 第190-19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93-201页 |
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| 第201-202页 |
后记 | 第202-20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