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7页 |
绪论 | 第7-9页 |
1 技工学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概述 | 第9-14页 |
·技工学校相关概念 | 第9-10页 |
·技工学校的涵义 | 第9-10页 |
·技工教育的涵义 | 第10页 |
·工学结合相关概念 | 第10-14页 |
·工学结合的涵义 | 第10页 |
·工学结合相关概念 | 第10-14页 |
2 技工学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 | 第14-17页 |
·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 | 第14-15页 |
·情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| 第15-16页 |
·实践性学习理论 | 第16-17页 |
3 技工学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| 第17-25页 |
·国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| 第17页 |
·我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| 第17-25页 |
·我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历史沿革 | 第17-20页 |
·当前技工学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分类与分析 | 第20-25页 |
4 技工学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 | 第25-32页 |
·技工学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原则 | 第25-26页 |
·互惠互利原则 | 第25页 |
·开放性原则 | 第25页 |
·双向性原则 | 第25-26页 |
·技工学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 | 第26-30页 |
·一体化的“2+1”模式的涵义 | 第26-27页 |
·一体化的“2+1”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控制 | 第27-30页 |
·建立完善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环节 | 第30-32页 |
·防范工学结合的动因异化 | 第30页 |
·正确认识工学结合主体 | 第30-31页 |
·丰富工学结合的形式 | 第31页 |
·正确处理工学结合中的学习时间与途径问题 | 第31页 |
·确保工学结合中的质量与安全 | 第31-32页 |
5 技工学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机制 | 第32-41页 |
·工学结合培养人才机制的涵义 | 第32页 |
·工学结合培养人才机制建立的制约因素 | 第32-35页 |
·法律制度相对缺乏及其作用的局限性 | 第32-33页 |
·企业缺乏参与工学结合的积极性 | 第33-34页 |
·工学结合的培养质量难以保证,影响学校的积极性 | 第34-35页 |
·技工学校工学结合培养人才模式的保障机制的理性思考 | 第35-41页 |
·宏观层面 | 第36-38页 |
·中观层面 | 第38页 |
·微观层面 | 第38-41页 |
结束语 | 第41-4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2-46页 |
致谢 | 第4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