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内容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7页 |
| 引言 | 第7-9页 |
| 一、法社会学—一种运用于古代诉讼研究的新视角 | 第9-12页 |
| (一) 关于“厌讼”的研究概况 | 第9-10页 |
| (二) 法社会学的方法 | 第10-11页 |
| (三) 关于着眼于“中国古代”而非某一朝代的说明 | 第11-12页 |
| 二、非必要诉讼的基本理论 | 第12-22页 |
| (一) 对“讼”的不同情感表达 | 第12-16页 |
| (二) 关于“讼”的追问 | 第16-21页 |
| (三) 非必要诉讼的内涵 | 第21-22页 |
| 三、非必要诉讼的案件类型、解决机制与依据 | 第22-31页 |
| (一) 非必要诉讼的案件类型 | 第23-24页 |
| (二) 非必要诉讼争端解决机制 | 第24-27页 |
| (三) 非必要诉讼争端解决依据 | 第27-31页 |
| 四、非必要诉讼的制约因素 | 第31-42页 |
| (一) 案件冲突的强度 | 第31-36页 |
| (二) 对手效应模式 | 第36-39页 |
| (三) 第三方效应 | 第39-42页 |
| 五、结语:非必要诉讼的历史借鉴 | 第42-4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6-50页 |
| 后记 | 第5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