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2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29页 |
§1.1 引言 | 第12页 |
§1.2 纳米材料概述 | 第12-16页 |
§1.2.1 纳米材料的结构 | 第12-13页 |
§1.2.2 纳米材料的基本物理效应 | 第13-14页 |
§1.2.3 纳米材料的可能应用领域 | 第14-16页 |
§1.3 纳米材料的合成技术 | 第16-20页 |
§1.3.1 合成纳米材料的传统方法 | 第16-17页 |
§1.3.2 合成纳米材料的先进方法 | 第17-20页 |
§1.4 水热和溶剂热技术合成纳米材料 | 第20-23页 |
§1.4.1 纳米材料的水热合成技术 | 第20-22页 |
§1.4.2 纳米材料的溶剂热合成技术 | 第22-23页 |
§1.5 过渡金属氧化物的结构、性质以及本文的选题依据 | 第23-2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4-29页 |
第二章 金属钼—过氧化氢体系中选择性水热合成MoO_3与H_xMoO_3纳米带 | 第29-43页 |
§2.1 引言 | 第29-31页 |
§2.2 实验操作和样品表征 | 第31-32页 |
§2.3 实验结果和讨论 | 第32-38页 |
§2.3.1 纳米带的物相分析 | 第32-33页 |
§2.3.2 MoO_3纳米带形貌的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 | 第33-34页 |
§2.3.3 两种纳米带的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 | 第34-36页 |
§2.3.4 两种纳米带的拉曼振动光谱 | 第36页 |
§2.3.5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| 第36-37页 |
§2.3.6 纳米带的光致发光谱 | 第37-38页 |
§2.4 纳米带的形成机理研究 | 第38-40页 |
§2.4.1 金属钼和过氧化氢溶液的氧化还原反应 | 第38-39页 |
§2.4.2 聚合反应生成氧化钼纳米带 | 第39-40页 |
§2.5 本章小结 | 第4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0-43页 |
第三章 化学还原MoO_3纳米带控制合成H_xMoO_3纳米带以及它们的结构和电输运性能比较 | 第43-63页 |
§3.1 引言 | 第43-45页 |
§3.2 实验操作和样品表征 | 第45-47页 |
§3.3 结构表征 | 第47-55页 |
§3.3.1 三种纳米带的纸状样品及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 | 第47-48页 |
§3.3.2 三种纳米带的粉末X射线衍射分析以及晶格常数比较 | 第48-50页 |
§3.3.3 三种纳米带的激光拉曼振动光谱的比较研究 | 第50-51页 |
§3.3.4 三种纳米带中元素钼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| 第51-53页 |
§3.3.5 纳米带的透射电子显微镜和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 | 第53-54页 |
§3.3.6 三种纳米带的光致发光谱 | 第54-55页 |
§3.4 氢钼青铜H_xMoO_3纳米带的合成机理讨论 | 第55-57页 |
§3.5 三种纳米带纸状样品的电输运性能研究 | 第57-60页 |
§3.6 本章小结 | 第60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63页 |
第四章 水热合成三元过渡金属氧化物V_(0.13)Mo_(0.87)O_(2.935)纳米线及其蓝色荧光性能研究 | 第63-79页 |
§4.1 引言 | 第63-65页 |
§4.2 实验操作和样品表征 | 第65-66页 |
§4.3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66-72页 |
§4.3.1 V_(0.13)Mo_(0.87)O_(2.935)纳米线和微米棱柱的X射线衍射分析 | 第66-67页 |
§4.3.2 V_(0.13)Mo_(0.87)O_(2.935)纳米线和微米棱柱的激光拉曼振动光谱 | 第67-68页 |
§4.3.3 V_(0.13)Mo_(0.87)O_(2.935)纳米线和微米棱柱的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 | 第68-70页 |
§4.3.4 V_(0.13)Mo_(0.87)O_(2.935)纳米线的透射电镜观察 | 第70-71页 |
§4.3.5 V_(0.13)Mo_(0.87)O_(2.935)纳米线高分辨电子显微镜分析及非晶化过程 | 第71-72页 |
§4.3.6 V_(0.13)Mo_(0.87)O_(2.935)纳米线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| 第72页 |
§4.4 水热合成机理及反应物初始比例对V_(0.13)Mo_(0.87)O_(2.935)各向异性晶体生长的影响 | 第72-75页 |
§4.5 V_(0.13)Mo_(0.87)O_(2.935)纳米线的强蓝色荧光性能及其荧光机理 | 第75-76页 |
§4.6 本章小结 | 第76-7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7-79页 |
第五章 V_2O_5·nH_2O结晶纳米薄片的水热合成以及结构演化 | 第79-95页 |
§5.1 引言 | 第79-80页 |
§5.2 实验操作和样品表征 | 第80-82页 |
§5.3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82-87页 |
§5.3.1 V_2O_5·nH_2O纳米薄片的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 | 第82页 |
§5.3.2 V_2O_5·nH_2O纳米薄片的X射线衍射分析 | 第82-84页 |
§5.3.3 V_2O_5·nH_2O纳米薄片的透射电镜观察及电子衍射 | 第84-85页 |
§5.3.4 V_2O_5·nH_2O纳米薄片的高分辨晶格条纹像 | 第85-86页 |
§5.3.5 V_2O_5·nH_2O纳米薄片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| 第86页 |
§5.3.6 V_2O_5·nH_2O纳米薄片的紫外—可见吸收 | 第86-87页 |
§5.4 V_2O_5·nH_2O纳米薄片的结构演变 | 第87-91页 |
§5.4.1 水热条件下的结构演变 | 第87-89页 |
§5.4.2 退火条件下的结构演变 | 第89-91页 |
§5.5 本章小结 | 第91-9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2-95页 |
附录 (博士期间完成的论文) | 第95-96页 |
致谢 | 第9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