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平原地区引种抗寒茶花的研究
| 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5页 |
| 目录 | 第5-7页 |
| 1 绪论 | 第7-15页 |
| ·抗寒常绿阔叶树种的研究 | 第7-12页 |
| ·范畴与分类 | 第7页 |
| ·抗寒种质资源 | 第7-9页 |
| ·植物的抗寒性研究方法 | 第9-10页 |
| ·田间寒害调查 | 第9-10页 |
| ·形态解剖结构观测 | 第10页 |
| ·生理生化和物理分析 | 第10页 |
| ·现代生物技术研究 | 第10页 |
| ·植物抗寒性的研究成果 | 第10-12页 |
| ·抗寒机理的研究 | 第10-11页 |
| ·抗寒类群的鉴定方法 | 第11页 |
| ·抗寒类群的培育 | 第11-12页 |
| ·抗寒常绿阔叶树种的北移引种 | 第12-14页 |
| ·北移引种的理论与方法 | 第12-13页 |
| ·北移引种的成果 | 第13-14页 |
| ·抗寒常绿阔叶树种北移的目的与意义 | 第14页 |
| ·本研究的设计思路和技术路线 | 第14-15页 |
| 2 抗寒常绿阔叶树种的引种可行性分析 | 第15-23页 |
| ·引种目标的确立 | 第15-18页 |
| ·引种地概况 | 第15-16页 |
| ·地理与气候条件 | 第15-16页 |
| ·其它因素 | 第16页 |
| ·引种植物的选择 | 第16-18页 |
| ·抗寒茶花的研究 | 第18-23页 |
| ·抗寒茶花的分级 | 第18页 |
| ·抗寒茶花的研究简史 | 第18-19页 |
| ·抗寒茶花的种质资源 | 第19-21页 |
| ·野生种质资源 | 第19-20页 |
| ·栽培种质资源 | 第20-21页 |
| ·抗寒茶花的育种概况 | 第21-23页 |
| ·品种培育概况 | 第21-22页 |
| ·引种驯化概况 | 第22-23页 |
| 3 抗寒茶花引种适应性研究 | 第23-45页 |
| ·试验材料与方法 | 第23-27页 |
| ·供试材料与试验地概况 | 第23-25页 |
| ·形态学观测 | 第25页 |
| ·叶片解剖结构观测 | 第25页 |
| ·叶片生理生化指标分析 | 第25-27页 |
| ·叶片重量的统一 | 第26页 |
| ·叶片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 | 第26页 |
| ·叶片可溶性总糖含量 | 第26页 |
| ·叶片相对电导率 | 第26-27页 |
| ·叶片MDA含量 | 第27页 |
| ·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 | 第27页 |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27-43页 |
| ·形态学观测 | 第27-31页 |
| ·引种第一年抗寒品种的适应性观测 | 第27页 |
| ·引种第二年抗寒品种的适应性观测 | 第27-28页 |
| ·引种第三年抗寒品种的适应性观测 | 第28-29页 |
| ·引种杂种茶花的观测 | 第29-31页 |
| ·叶片解剖结构观测 | 第31-36页 |
| ·叶片生理生化指标分析 | 第36-43页 |
| ·叶片含水量的变化 | 第36-37页 |
| ·叶片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 | 第37-40页 |
| ·叶片可溶性总糖含量 | 第40页 |
| ·叶片相对电导率 | 第40-41页 |
| ·叶片MDA含量 | 第41页 |
| ·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 | 第41-42页 |
| ·生理生化指标的综合分析 | 第42-43页 |
| ·抗寒茶花的栽培养护 | 第43-45页 |
| ·种植地的选择 | 第43-44页 |
| ·基本栽培、养护管理 | 第44-45页 |
| 4 结论与讨论 | 第45-50页 |
| ·植物引种的理论与方法 | 第45页 |
| ·抗寒茶花的引种适应性 | 第45-46页 |
| ·抗寒指标与抗寒性的关系 | 第46-48页 |
| ·形态指标与抗寒性 | 第46-47页 |
| ·解剖结构指标与抗寒性 | 第47页 |
| ·生理生化指标与抗寒性 | 第47-48页 |
| ·抗寒茶花的培育 | 第48-50页 |
| ·充分利用种质资源 | 第48-49页 |
| ·深入分析抗寒类群特性 | 第49页 |
| ·积极开展现代生物学研究 | 第49-5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0-54页 |
| 致谢 | 第54-55页 |
| 作者简介 | 第55-56页 |
| 导师简介 | 第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