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升降理论的内涵、发展及应用研究
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前言 | 第6-7页 |
第一部分 升降理论产生的渊源与哲学背景 | 第7-12页 |
1 道家“气一元论”的影响 | 第7-8页 |
2 周易变易哲学思想的影响 | 第8-10页 |
3 《黄帝内经》天人相应整体观哲学思想 | 第10-12页 |
第二部分 中医升降理论的发展 | 第12-29页 |
1 先秦——《黄帝内经》奠定了升降理论的基础 | 第12-16页 |
2 汉唐——升降理论被实际应用于临床 | 第16-18页 |
·注重方药升降之性 | 第17页 |
·治病立法注意顺应脏腑升降之性 | 第17-18页 |
·知常达变以燮理复杂病证之气机升降 | 第18页 |
·用气机升降理论指导祛邪方法的实施 | 第18页 |
3 宋金元——升降理论得到充实 | 第18-22页 |
·张子和以吐法调理升降 | 第19页 |
·张元素创立升降浮沉用药理论 | 第19-20页 |
·李东垣立足脾胃论升降 | 第20-21页 |
·朱丹溪论升降别有见地 | 第21-22页 |
4 明清——升降理论的普及和发展 | 第22-26页 |
·气机升降理论得到广泛认可 | 第22页 |
·升降用药理论得到普及 | 第22-23页 |
·重视脏腑升降相因作用 | 第23-24页 |
·临床应用出新论 | 第24-25页 |
·周学海建升降出入辨证论治体系 | 第25-26页 |
5 民国以后 | 第26-29页 |
第三部分 中医升降理论的内涵 | 第29-54页 |
1 升降是生命运动的基本形式 | 第29页 |
2 脏腑升降为人身之核心 | 第29-35页 |
·脾胃的升降关系 | 第30-31页 |
·肝胆的升降关系 | 第31-33页 |
·肝肺的升降关系 | 第33-34页 |
·心肾的升降关系 | 第34-35页 |
3 升降失调,百病丛生 | 第35-37页 |
·邪实可致气机失调 | 第36页 |
·虚损可致气机失调 | 第36页 |
·七情可致气机失调 | 第36-37页 |
4 升降治则 | 第37-38页 |
5 中药升降浮沉理论 | 第38-42页 |
·气味决定升降 | 第39-40页 |
·中药升降浮沉可有特殊性 | 第40-41页 |
·中药升降浮沉可有双向性 | 第41页 |
·中药升降浮沉有一定可变性 | 第41-42页 |
6 升降理论经典方剂解析 | 第42-54页 |
·升降散 | 第42-44页 |
·升陷汤 | 第44-46页 |
·二陈汤 | 第46-50页 |
·四君子汤 | 第50-51页 |
·枳术丸 | 第51-54页 |
第四部分 升降理论临床应用的古代医案研究 | 第54-76页 |
1 医案的选择 | 第54-55页 |
2 研究方法和内容 | 第55-57页 |
·医案的整理 | 第55页 |
·名词术语规范化 | 第55-56页 |
·对药性升降的标定 | 第56页 |
·对医案中药物的整理和统计方法 | 第56-57页 |
3 结果 | 第57-74页 |
·医案来源分布 | 第57-58页 |
·相关医案疾病类型分布 | 第58-59页 |
·脾胃病证医案升降用药特点 | 第59-74页 |
4 讨论 | 第74-76页 |
结论 | 第76-78页 |
参考书目 | 第78-8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1-84页 |
附录1 相关医案原文列表 | 第84-106页 |
附录2 “升”和“降”字考据 | 第106-109页 |
致谢 | 第109-110页 |
个人简历 | 第11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