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2页 |
| 1 导论 | 第12-24页 |
| ·研究背景 | 第12页 |
| ·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| ·理论意义 | 第13页 |
| ·实践意义 | 第13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13-14页 |
| ·论文结构 | 第14-15页 |
| ·创新之处 | 第15-16页 |
| ·职业结构研究的理论综述 | 第16-24页 |
| ·国外对职业结构的研究 | 第16-18页 |
| ·国内对职业结构的研究 | 第18-24页 |
| 2 基础理论 | 第24-48页 |
| ·分工理论 | 第24-29页 |
| ·古代的分工思想 | 第24-25页 |
| ·亚当·斯密的分工理论 | 第25-26页 |
| ·马克思的分工与协作理论 | 第26-27页 |
| ·马歇尔的新古典经济学 | 第27-28页 |
| ·杨格定理 | 第28-29页 |
| ·杨小凯的新兴古典经济学 | 第29页 |
| ·职业理论 | 第29-37页 |
| ·什么是职业 | 第30-31页 |
| ·职业的特征 | 第31-33页 |
| ·职业的要素 | 第33-35页 |
| ·职业的生命周期 | 第35-36页 |
| ·职业、工种、岗位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| 第36-37页 |
| ·职业结构理论 | 第37-44页 |
| ·职业结构的含义 | 第37-40页 |
| ·职业结构的特点 | 第40-41页 |
| ·职业的分类 | 第41-43页 |
| ·职业结构变动的规律 | 第43-44页 |
| ·就业结构转换理论 | 第44-48页 |
| ·配第—克拉克定律 | 第44页 |
| ·库兹涅茨的研究 | 第44-45页 |
| ·钱纳里的“标准结构” | 第45页 |
| ·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 | 第45-46页 |
| ·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理论 | 第46-48页 |
| 3 职业的形成与发展 | 第48-58页 |
| ·职业的产生 | 第48-53页 |
| ·三次社会大分工 | 第48-51页 |
| ·社会公共职能的产生与发展 | 第51-53页 |
| ·职业的发展 | 第53-58页 |
| ·第一次产业革命 | 第53-56页 |
| ·第二次产业革命 | 第56页 |
| ·第三次产业革命 | 第56-58页 |
| 4 职业结构的演进机制 | 第58-102页 |
| ·职业结构的形成机制 | 第58-59页 |
| ·形成条件 | 第58-59页 |
| ·形成方式 | 第59页 |
| ·职业结构演进的影响因素 | 第59-91页 |
| ·产业结构 | 第60-71页 |
| ·技术进步 | 第71-77页 |
| ·劳动力资源 | 第77-82页 |
| ·制度 | 第82-91页 |
| ·职业结构的转换机制 | 第91-97页 |
| ·职业结构转换的条件 | 第91-92页 |
| ·职业结构转换的动力 | 第92-94页 |
| ·职业结构转换的约束 | 第94-96页 |
| ·职业结构转换的形式 | 第96-97页 |
| ·职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级化 | 第97-102页 |
| ·职业结构合理化的含义与判断标准 | 第97-99页 |
| ·职业结构高级化的含义与特征 | 第99-100页 |
| ·职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的关系 | 第100-102页 |
| 5 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职业结构演进 | 第102-152页 |
| ·我国职业分类的发展 | 第102-109页 |
| ·第1个时期:20世纪50年代-20世纪80年代 | 第102-103页 |
| ·第2个时期:20世纪80年代-20世纪90年代初 | 第103-104页 |
| ·第3个时期:20世纪90年代中期-21世纪初期 | 第104-107页 |
| ·第4个时期:21世纪初期-现在 | 第107页 |
| ·我国职业分类发展的特点 | 第107-109页 |
| ·我国职业结构演进的特点 | 第109-113页 |
| ·职业种类发生变化 | 第109-110页 |
| ·各职业从业人员的总量与比重发生变化 | 第110-113页 |
| ·各职业从业人员的年龄与性别构成 | 第113-116页 |
| ·各职业从业人员的年龄构成 | 第113-114页 |
| ·各职业从业人员的性别构成 | 第114-116页 |
| ·各职业从业人员的产业与行业分布 | 第116-132页 |
| ·我国产业结构变化 | 第116-118页 |
| ·从业人员的产业分布 | 第118-120页 |
| ·从业人员的行业分布 | 第120-122页 |
| ·各产业从业人员的职业分布 | 第122-124页 |
| ·各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分布 | 第124-127页 |
| ·一个例子:金融保险业发展对职业结构的影响 | 第127-132页 |
| ·各职业从业人员的所有制构成 | 第132-138页 |
| ·从业人员的所有制分布 | 第133-135页 |
| ·不同所有制的职业分布 | 第135-138页 |
| ·各职业从业人员的教育程度构成 | 第138-143页 |
| ·从业人员的教育程度构成 | 第139-140页 |
| ·各职业从业人员的教育程度构成 | 第140-143页 |
| ·各职业从业人员的空间分布 | 第143-145页 |
| ·中国与美国的职业结构比较 | 第145-152页 |
| ·中美两国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化比较 | 第145-146页 |
| ·美国的职业结构分析 | 第146-148页 |
| ·中国与美国的职业结构比较分析 | 第148-152页 |
| 6 结论与展望 | 第152-160页 |
| ·结论 | 第152-156页 |
| ·理论研究结论 | 第152-154页 |
| ·实证分析结论 | 第154-156页 |
| ·建议 | 第156-158页 |
| ·进一步推进市场化的制度改革 | 第156-157页 |
| ·推进产业发展,优化职业结构 | 第157页 |
| ·建立市场导向型的职业管理机制 | 第157-158页 |
| ·建立市场导向型的教育与培训制度 | 第158页 |
| ·展望 | 第158-16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60-168页 |
| 附录 | 第168-170页 |
| 在学习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170-172页 |
| 致谢 | 第172-173页 |
| 详细摘要 | 第173-18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