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11页 |
| 1 前言 | 第11-19页 |
| ·选题背景 | 第11-12页 |
| ·竹笋的生产利用现状 | 第11页 |
| ·有机磷杀虫剂的毒性及污染问题 | 第11-12页 |
| ·农药多残留分析技术研究进展 | 第12-13页 |
| ·农药多残留分析的前处理技术 | 第12-13页 |
| ·农药多残留分析的检测技术 | 第13页 |
| ·国内外目前蔬菜中有机氯和有机磷杀虫剂多残留分析现状 | 第13-15页 |
| ·蔬菜中有机磷农药最高残留限量 | 第15-17页 |
| ·研究意义及目的 | 第17-19页 |
| 2 材料与方法 | 第19-25页 |
| ·供试农药及试剂 | 第19页 |
| ·农药 | 第19页 |
| ·试剂 | 第19页 |
| ·试验器材 | 第19-20页 |
| ·主要仪器设备 | 第19-20页 |
| ·供试材料 | 第20页 |
| ·农药混合标准溶液的配制 | 第20页 |
| ·农药混合储备溶液的配制 | 第20页 |
| ·农药混合标准工作溶液的配制 | 第20页 |
| ·实验质量控制 | 第20页 |
| ·气相色谱检测条件的建立 | 第20页 |
| ·有机磷农药检测条件的建立 | 第20页 |
| ·标准曲线和线性关系研究 | 第20页 |
| ·样品制备方法的优化 | 第20-22页 |
| ·样品预处理 | 第21页 |
| ·不同提取方法的比较 | 第21页 |
| ·不同提取时间的比较 | 第21页 |
| ·提取剂用量的选择 | 第21页 |
| ·固相吸附剂PSA用量的选择 | 第21页 |
| ·无缓冲体系对回收率影响 | 第21页 |
| ·无水硫酸钠与无水硫酸镁的作用比较 | 第21-22页 |
| ·优化后方法的添加回收试验 | 第22页 |
| ·方法的准确度 | 第22页 |
| ·方法的精密度 | 第22页 |
| ·方法的灵敏度 | 第22页 |
| ·与其他方法的比较 | 第22-23页 |
| ·实际样品农药残留状况调查 | 第23页 |
| ·结果计算 | 第23-25页 |
| ·标准曲线与相关系数的确定 | 第23页 |
| ·外标—标准曲线法定量 | 第23-24页 |
| ·回收率的计算 | 第24页 |
| ·变异系数(CV) | 第24页 |
| ·最小检出量 | 第24页 |
| ·最低检出浓度 | 第24-25页 |
| 3 结果与分析 | 第25-41页 |
| ·气相色谱检测条件的建立 | 第25-26页 |
| ·有机磷农药检测条件的建立 | 第25页 |
| ·标准曲线和线性关系研究 | 第25-26页 |
| ·样品制备方法的优化 | 第26-33页 |
| ·不同提取方法的比较 | 第26-27页 |
| ·不同提取时间的比较 | 第27-28页 |
| ·提取剂用量的选择 | 第28-29页 |
| ·固相吸附剂PSA用量的选择 | 第29-32页 |
| ·无缓冲体系对回收率影响 | 第32页 |
| ·无水硫酸钠与无水硫酸镁的作用比较 | 第32-33页 |
| ·优化后方法的添加回收试验 | 第33-36页 |
| ·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| 第33-35页 |
| ·方法的灵敏度 | 第35-36页 |
| ·与其他方法的比较 | 第36-40页 |
| ·实际样品农药残留状况的调查 | 第40-41页 |
| 4 讨论 | 第41-44页 |
| ·影响有机磷农药添加回收试验定量分析的因素 | 第41-42页 |
| ·提取方法和提取时间 | 第41页 |
| ·提取剂和PSA固相吸附剂用量的选择 | 第41-42页 |
| ·缓冲体系和无水硫酸镁的作用 | 第42页 |
| ·与其他方法的比较 | 第42-43页 |
| ·实际样品农药残留状况的调查 | 第43-44页 |
| 5 结论 | 第44-4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5-49页 |
| 致谢 | 第49-50页 |
| 作者简介 | 第5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