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自动化技术、计算机技术论文--计算技术、计算机技术论文--计算机的应用论文--信息处理(信息加工)论文--模式识别与装置论文

锥束工业CT扫描方式与近似重建算法的改进

中文摘要第1-5页
英文摘要第5-9页
1 绪论第9-17页
   ·CT 及CT 技术的发展概况第9-13页
     ·CT 与CT 的历史第9-11页
     ·CT 技术的发展第11-13页
   ·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3-14页
   ·课题研究的现状第14-15页
   ·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5-17页
2 锥束CT 理论基础第17-43页
   ·引言第17页
   ·CT 成像的基础第17-21页
     ·CT 成像的物理基础第17-19页
     ·CT 成像的数学基础第19-21页
   ·二维等间距扇形束投影重建算法第21-23页
   ·锥束近似重建算法第23-28页
     ·锥束中心平面等间距扇束重建公式第23-25页
     ·锥束重建公式第25-28页
   ·FDK 算法及扫描轨迹的发展第28-41页
     ·FDK 算法的发展第28-37页
     ·基于FDK 算法扫描轨迹的发展第37-41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41-43页
3 锥束CT 的完全扫描高度第43-55页
   ·引言第43页
   ·圆形扫描轨迹分析第43-47页
     ·物体内一点能够被旋转角为β的射线束扫描的条件第43-45页
     ·完全扫描的条件第45-46页
     ·完全扫描的高度与锥角的关系第46-47页
   ·多层圆形扫描的层间距第47-48页
   ·仿真与结果讨论第48-52页
     ·圆形扫描第50-51页
     ·多层圆形扫描第51-52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52-55页
4 窄角锥束CT 的改进扫描第55-67页
   ·引言第55页
   ·Ⅱ代和Ⅲ代锥束CT 扫描第55-58页
     ·Ⅱ代锥束CT 扫描第55-57页
     ·Ⅲ代CT 锥束扫描第57-58页
   ·Ⅱ+Ⅲ代锥束CT 扫描第58-60页
     ·扫描原理第58页
     ·平移步距第58-60页
     ·采样次数和相对冗余率第60页
   ·Ⅱ+Ⅲ代锥束CT 的重建第60-62页
     ·重建区域的拼接第60-61页
     ·水平偏心FDK 算法第61-62页
   ·仿真及结果分析第62-66页
   ·采样次数与数据冗余量分析第66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66-67页
5 锥束CT 的串扰屏蔽第67-75页
   ·引言第67页
   ·采样方法第67-68页
   ·仿真及结果第68-74页
     ·仿真模型第68页
     ·模拟射线串扰的方法第68-69页
     ·仿真结果第69-74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74-75页
6 结论与展望第75-77页
   ·研究工作总结第75页
   ·存在问题及后续工作展望第75-77页
致谢第77-78页
参考文献第78-84页
附录第84-85页

论文共8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正交照片重建三维人脸的研究
下一篇:论母公司董事责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