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3页 | 
| Abstract | 第3-4页 | 
| 中文文摘 | 第4-8页 | 
| 第1章 绪论 | 第8-18页 | 
| ·选题缘由 | 第8-10页 | 
| ·本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| 第8-9页 | 
| ·本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| 第9-10页 | 
| ·核心概念的界定 | 第10-12页 | 
| ·资料综述及几点认识 | 第12-18页 | 
| ·朱熹教化研究状况回眸 | 第12-16页 | 
| ·几点认识 | 第16-18页 | 
| 第2章 朱熹明德新民教化思想的形成 | 第18-28页 | 
| ·儒家教化理念的演变 | 第18-20页 | 
| ·朱熹明德新民的教化理论 | 第20-22页 | 
| ·朱熹教化思想形成的理论依据 | 第22-25页 | 
| ·孟子的“性善论” | 第22-23页 | 
| ·朱熹的“心性论”思想 | 第23-25页 | 
| ·朱熹教化思想确立的现实基础 | 第25-28页 | 
| ·南宋“内忧外患”的社会现实 | 第25-26页 | 
| ·佛、道思想的挑战 | 第26-28页 | 
| 第3章 朱熹明明德的自我教化思想 | 第28-40页 | 
| ·心是自我教化的内在基础 | 第28-30页 | 
| ·认知功能 | 第28-29页 | 
| ·主宰功能 | 第29-30页 | 
| ·自我教化的过程 | 第30-34页 | 
| ·知 | 第30-31页 | 
| ·情 | 第31-32页 | 
| ·意 | 第32-33页 | 
| ·行 | 第33-34页 | 
| ·自我教化的方法 | 第34-40页 | 
| ·自律 | 第34-35页 | 
| ·自省 | 第35-36页 | 
| ·存养 | 第36-37页 | 
| ·居敬 | 第37-40页 | 
| 第4章 朱熹新民的社会教化思想 | 第40-70页 | 
| ·朱熹的家庭伦理教化 | 第40-50页 | 
| ·朱熹有关家庭教化论著考述 | 第40-43页 | 
| ·《论语训蒙口义》、《训蒙绝句》和《童蒙须知》 | 第41页 | 
| ·《祭仪》、《家礼》、《仪礼经传通解·家礼》等 | 第41-42页 | 
| ·《与长子受之》、《戒子塾文》、《戒子帖》和《与长儿书》 | 第42-43页 | 
| ·朱熹家庭教化的原则和精神 | 第43-47页 | 
| ·父母对子女要“慈”、“教” | 第43-44页 | 
| ·子女对父母要“孝” | 第44-45页 | 
| ·夫和妇柔、兄友弟恭与德邻恤仆 | 第45-47页 | 
| ·朱熹的家族礼仪教化论及其在治国中的地位 | 第47-50页 | 
| ·朱熹的学校伦理教化 | 第50-59页 | 
| ·朱熹学校教化活动概述 | 第50-55页 | 
| ·整顿学校教育 | 第55-56页 | 
| ·制度变革 | 第56-59页 | 
| ·君王及官员教化 | 第59-65页 | 
| ·君王劝化 | 第60-62页 | 
| ·官员教化 | 第62-65页 | 
| ·社会风化 | 第65-70页 | 
| ·修礼书、发榜文,行教化 | 第65-66页 | 
| ·宣扬节义志士,敦厚风俗 | 第66-67页 | 
| ·重视刑罚、明刑弼教 | 第67-70页 | 
| 第5章 朱熹教化思想的历史影响及其现实意义 | 第70-78页 | 
| ·朱熹教化思想评析 | 第70页 | 
| ·朱熹教化思想的主要贡献 | 第70-72页 | 
| ·朱熹教化思想的局限性 | 第72-73页 | 
| ·朱熹明德新民教化思想的现实意义 | 第73-78页 | 
| ·有助于更好地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| 第73-74页 | 
| ·有助于培养理想人格,提升现代人的精神境界 | 第74页 | 
| ·有助于促进“以德治国”方略的实施 | 第74-75页 | 
| ·有助于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 | 第75-78页 | 
| 结论 | 第78-80页 | 
| 参考文献 | 第80-84页 | 
|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| 第84-85页 | 
| 致谢 | 第85-86页 | 
| 个人简历 | 第86-8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