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建筑结构论文--金属结构论文--钢结构论文

半刚接钢框架的有限元整体分析及其影响

摘要第1-9页
ABSTRACT第9-11页
第1章 绪论第11-16页
   ·研究背景第11-12页
   ·半刚性连接钢框架整体性能的研究概况第12-13页
   ·目前存在的问题第13-14页
   ·研究目的第14-15页
   ·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5页
   ·课题来源第15-16页
第2章 半刚性连接分析的基本理论第16-35页
   ·半刚性连接的分类方法概述第16-19页
     ·Bjorhovde等人的分类方法第16-17页
     ·EUROCODE3分类方法第17页
     ·Goto等人的分类方法第17-19页
     ·我国李永泉、何若全、李和华等人的分类方法第19页
   ·半刚性连接类型第19-20页
   ·半刚性连接的特性第20-22页
   ·半刚性连接的数学模拟模型和数据库第22-26页
     ·半刚性连接的数学模拟模型第22-25页
     ·半刚性连接数据库第25-26页
   ·半刚性连接的研究方法第26-28页
     ·试验测定法第26页
     ·曲线拟合法第26-27页
     ·塑性分析法第27页
     ·解析法第27页
     ·有限单元法第27-28页
   ·各国规范对半刚性节点的规定第28-29页
     ·欧洲规范第28页
     ·美国规范第28页
     ·我国规范(GB50017-2003)第28-29页
   ·端板螺栓连接第29-35页
     ·端板螺栓连接的形式与构造第29页
     ·外伸端板螺栓连接失效模式第29-30页
     ·外伸端板螺栓连接M-θ_r曲线模型第30-31页
     ·外伸端板螺栓连接螺栓的计算第31-32页
     ·端板厚度的确定第32-35页
第3章 半刚接钢框架的计算方法与设计第35-43页
   ·引言第35页
   ·半刚接钢框架计算方法研究第35-37页
     ·梁的等效惯性矩法第35-36页
     ·仅考虑一端半刚性连接的方法第36页
     ·刚度线性化的方法第36-37页
   ·计入连接柔性影响的近似设计方法第37-41页
     ·非侧移半刚性钢框架设计第37-38页
     ·有侧移半刚性钢框架设计第38-41页
   ·梁柱相关方程第41-42页
     ·AISC-ASD方程第41页
     ·AISD-PD方程第41页
     ·AISD-LRFD方程第41-42页
   ·结语第42-43页
第4章 考虑柱脚柔性的钢框架有限元分析第43-64页
   ·引言第43页
   ·二阶效应及其简化计算第43-45页
     ·二阶效应第43-44页
     ·不同规范中二阶效应的简化计算第44-45页
   ·钢框架的分析方法及单元类型第45-47页
   ·选用连接模型第47页
     ·梁柱半刚性连接的模型第47页
     ·柱脚半刚性连接的模型第47页
   ·梁柱类型单元第47-53页
     ·仅考虑二阶效应时梁柱类型单元刚度矩阵第47-52页
     ·同时考虑二阶效应和材料塑性时梁柱类型单元刚度矩阵第52-53页
   ·半刚性连接梁类型单元第53-57页
     ·仅考虑半刚性连接的梁单元刚度矩阵第53-55页
     ·同时考虑连接柔性和材料塑性的梁单元刚度矩阵第55-57页
   ·半刚性柱脚梁柱类型单元第57-59页
     ·仅考虑柱脚连接柔性时单元刚度矩阵第57-58页
     ·同时考虑柱脚连接柔性和材料塑性时单元刚度矩阵第58-59页
   ·半刚接钢框架平衡方程的建立及求解方法第59-63页
     ·半刚接钢框架平衡方程的建立第59-60页
     ·结构非线性问题的求解方法第60-63页
   ·框架有限元分析的破坏准则第63页
   ·结语第63-64页
第5章 针对端板连接钢框架的有限元分析第64-78页
   ·引言第64页
   ·分析方法及计算参数的确定第64-67页
     ·分析方法第64-65页
     ·计算模型和参数的确定第65-67页
   ·端板连接对结构内力的影响第67-69页
   ·端板连接对结构位移的影响第69-73页
   ·端板连接对结构稳定性的影响第73-75页
   ·端板连接对结构周期的影响第75-76页
   ·程序的可靠性验证第76-77页
   ·结语第77-78页
结论与展望第78-81页
 1. 结论第78-80页
 2. 展望第80-81页
参考文献第81-85页
致谢第85-86页
附录A 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86页

论文共8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神经内镜辅助锁孔入路下Ⅴ、Ⅶ、Ⅷ、Ⅸ脑神经与微血管显微解剖学研究
下一篇:日本血吸虫雌性特异基因及排泄—分泌抗原的筛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