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5页 |
1 绪论 | 第15-40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5-16页 |
·含聚丙烯酰胺废水来源、性质及处理现状 | 第16-23页 |
·含氨基酸废水来源、性质及处理现状 | 第23-27页 |
·三维电极研究概况 | 第27-38页 |
·本研究工作的目的、意义 | 第38-39页 |
·主要研究内容 | 第39-40页 |
2 三维电极处理模拟PAM 废水的实验研究 | 第40-61页 |
·三维电极基本结构 | 第40页 |
·主要实验器材及方法 | 第40-42页 |
·校核实验 | 第42-43页 |
·PAM 含量测定标准曲线 | 第43页 |
·模拟废水处理前后PAM 含量与COD 及废水粘度关系 | 第43-44页 |
·三维电极电化学反应器主电极研究 | 第44-47页 |
·三维电极电化学反应器粒子电极的研究 | 第47-51页 |
·三维电极处理PAM 废水的规律研究 | 第51-55页 |
·正交试验确立三维电极最佳工作参数 | 第55-57页 |
·影响三维电极的其它参数 | 第57页 |
·三维电极最佳运行条件下的处理效果 | 第57-58页 |
·三维电极降解0.1%PAM 模拟废水动力学研究 | 第58-59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9-61页 |
3 三维电极降解废水中PAM 机理研究 | 第61-78页 |
·前言 | 第61页 |
·废水 pH 随电解时间和 COD 去除的变化规律 | 第61-62页 |
·废水电导率随电解时间变化规律 | 第62-63页 |
·电解后水样中CO_3~(2-)和HCO_3~-的检测 | 第63-64页 |
·三维电极处理后水样中不溶物产生原因及结构分析 | 第64-67页 |
·三维电极电解过程中活性中间体H_2O_2 的研究 | 第67-70页 |
·电解过程中活性中间体·OH 的研究 | 第70-73页 |
·电解水样中H_2O_2 与·OH 关系 | 第73页 |
·三维电解体系中产生H_2O_2 和·OH 的机制探讨 | 第73-75页 |
·活性物质降解PAM 机理探讨 | 第75-7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76-78页 |
4 三维电极处理L-亮氨酸废水研究 | 第78-103页 |
·前言 | 第78页 |
·实验材料和方法 | 第78-79页 |
·COD 去除率和处理前后氨基酸降解率的关系研究 | 第79页 |
·三维电极电化学反应器中电极电位分布研究 | 第79-85页 |
·填充不同粒子的三维电极处理L-亮氨酸废水对比研究 | 第85-90页 |
·三维电极处理模拟L-亮氨酸废水最佳运行条件的确定 | 第90-93页 |
·三维电极方法处理氨基酸废水反应动力学研究 | 第93-101页 |
·三维电极方法处理氨基酸废水机理研究 | 第101-10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02-103页 |
5 三维电极方法处理多组分氨基酸废水研究 | 第103-117页 |
·前言 | 第103页 |
·混合氨基酸的定量测定方法 | 第103-105页 |
·三维电极处理两组分氨基酸废水体系研究 | 第105-111页 |
·三维电极处理多组分氨基酸废水规律研究 | 第111-114页 |
·三维电极方法降解氨基酸难易程度分析 | 第114-11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16-117页 |
6 三维电极—Fenton 试剂法联用技术研究 | 第117-128页 |
·引言 | 第117页 |
·实验原理与方法 | 第117-118页 |
·实验水样 | 第118页 |
·影响三维电极—Fenton 试剂法联用效率的因素研究 | 第118-124页 |
·正交试验 | 第124-126页 |
·三维电极—Fenton 试剂联用与三维电极法及 Fenton 法的对比 | 第12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26-128页 |
7 三维电极处理废水可行性研究 | 第128-132页 |
·实际废水处理 | 第128-129页 |
·能效分析 | 第129-130页 |
·实际应用 | 第130页 |
·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 | 第130-131页 |
·可行性分析 | 第13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31-132页 |
8 结论与展望 | 第132-136页 |
·主要结论 | 第132-134页 |
·主要创新点 | 第134-135页 |
·存在问题及展望 | 第135-136页 |
致谢 | 第136-13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7-157页 |
附录一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、获得奖励 | 第157-159页 |
附录二 略缩语 | 第1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