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中国政治论文--国家行政管理论文--民政工作论文

社会公正视野中的我国弱势群体问题研究

中文摘要第1-5页
英文摘要第5-9页
导论第9-16页
 一、选题的提出、缘由及意义第9页
 二、前人研究成果第9-11页
 三、理论依据第11-16页
  (一) 社会公正及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2-13页
  (二) 马克思主义社会公正理论的基本内容第13-16页
第一章 社会弱势群体概念的解读第16-19页
 一、社会弱势群体概念的定义第16-17页
 二、弱势群体的分类第17-18页
 三、社会弱势群体的特征第18-19页
第二章 我国社会弱势群体的现状及影响第19-25页
 一、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状况第19-22页
 二、社会弱势群体对我国社会经济生活的的影响第22-25页
第三章 我国社会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第25-32页
 一、从公正的保证原则上看第25-27页
  (一) 社会弱势群体温饱问题难以保证,就业形势严峻,弱势状况难以改变第25-26页
  (二) 在义务教育没有真正免费之前,反而加重了弱势群体家庭负担第26页
  (三) 社会保障覆盖面小,没有发挥“安全网”的作用第26-27页
 二、从机会平等的原则上看第27-28页
  (一) 受教育机会不平等第27页
  (二) 身份的不平等,及由此带来的就业机会不平等第27-28页
 三、从按贡献大小进行分配的原则上看第28-30页
  (一) 广大农民工辛劳付出和微薄收入极不相称第29页
  (二) 下岗职工成为改革的牺牲品第29页
  (三) 与贡献无关的各种收入破坏了社会公正第29-30页
 四、从社会调剂原则上看第30-32页
  (一) 计划经济时代的保障制度解体,市场经济时期的保障制度尚不完善第30-31页
  (二) 社会保障制度在设计上就有失公平,对贫富差距调节乏力第31页
  (三) 税收的社会再分配功能弱小,而且设计不合理第31-32页
第四章 以实现社会公正为途径解决我国社会弱势群体问题第32-42页
 一、观念层面第33-36页
  (一) 以公正的发展代替“惟 GDP”的发展第33-35页
  (二) 改变公平的“兼顾”地位第35-36页
 二、制度层面第36-42页
  (一) 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,加大社会保障力度第37-39页
  (二) 保证社会政策制定的程序公正第39-40页
  (三) 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法律保护第40-42页
注释第42-45页
参考文献第45-47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47-48页
后记第48-49页

论文共4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LDAP的元数据服务器集群的研究与实现
下一篇:十字花科黑腐病菌中正向调控hrpX的基因的筛选和鉴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