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环境科学、安全科学论文--环境保护管理论文--自然资源合理开发与环境保护论文

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生态承载力与可持续调控模式研究

中文摘要第1-12页
英文摘要第12-15页
1. 前言第15-25页
   ·立题依据第15页
   ·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5-16页
   ·国内外研究动态和趋势第16-23页
     ·国外研究动态第17-19页
     ·国内研究动态第19-22页
     ·发展趋势第22-23页
   ·主要研究内容、方法与技术路线第23-25页
     ·主要研究内容、目标第23页
     ·主要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第23-25页
2. 湿地生态承载力内涵理论基础及GIS理论第25-41页
   ·湿地生态系统第25-29页
     ·湿地定义第25-26页
     ·湿地生态功能、效益第26-28页
     ·湿地分类与分布第28页
     ·湿地目前现状及面临的威胁第28-29页
   ·生态承载力提出与发展第29-31页
   ·湿地生态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第31-37页
     ·可持续发展第31-33页
     ·湿地生态承载力定义及特点第33-34页
     ·湿地生态系统可持续承载条件第34-35页
     ·湿地生态可持续承载基本原理与机制第35-36页
     ·湿地生态承载力可调控方式第36-37页
   ·GIS理论第37-41页
     ·GIS在生态承载力中的应用第38-40页
     ·GIS在地下水资源评价中的应用第40-41页
3. 湿地生态承载力研究方法第41-69页
   ·湿地评价与生态承载力评价现状第41-42页
     ·湿地评价现状第41-42页
     ·生态承载力评价现状第42页
   ·湿地生态承载力判定模式第42-43页
     ·湿地生态承载模式第42-43页
     ·湿地生态压力模式第43页
   ·湿地生态承载力评价方法和指标选取基本原则第43-45页
     ·湿地生态承载力评价方法第43-44页
     ·评价指标选取基本原则第44-45页
   ·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第45-49页
     ·层次分析法第45-47页
     ·改进的层次分析法第47-49页
   ·PCNN模型与模糊算法耦合的原理与方法第49-52页
     ·PCNN模型结构及原理第50-51页
     ·在PCNN模型中引入模糊算法第51-52页
   ·湿地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第52-56页
     ·一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第52-54页
     ·二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第54-55页
     ·三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第55-56页
     ·湿地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第56页
   ·评价指标体系概述及评价标准第56-62页
     ·一级评价指标体系概述及评价标准第56-59页
     ·二级评价指标体系概述及评价标准第59-62页
   ·基于生态承载力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判定方法第62-69页
     ·可持续发展图谱第62-63页
     ·可持续发展综合分析的模型体系第63-69页
4. 三江平原概况第69-94页
   ·自然概况第69-76页
   ·三江平原水土等资源利用现状第76-80页
   ·水环境现状第80-81页
   ·三江平原生态环境问题第81-88页
     ·三江平原地区自然条件下存在的环境问题第81-84页
     ·三江平原地区社会、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第84-88页
   ·三江平原沼泽湿地水文水资源环境变化分析第88-94页
     ·沼泽湿地水文特征第88-89页
     ·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变化影响因素第89-92页
     ·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对沼泽湿地的影响第92页
     ·水利工程措施的影响第92页
     ·湿地水文水资源的变化生态效应分析第92-94页
5. 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生态承载力评价第94-104页
   ·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生态弹性度计算与分析评价第94-96页
   ·三江平原沼泽湿地资源环境承载指数计算与分析评价第96-99页
     ·资源承载指数计算与分析评价第96-98页
     ·环境承载指数计算与分析评价第98-99页
   ·资源承载压力度计算与分析第99-100页
   ·三江平原生态承载力综合分析评价第100-101页
   ·PCNN与模糊算法耦合的生态承载力评价第101-103页
   ·小结第103-104页
6. 基于GIS的三江平原地下水资源评价第104-111页
   ·研究区域的概况和研究方法第104-107页
     ·研究区域的概况第104-105页
     ·研究方法第105-107页
   ·地下水位动态分析第107页
   ·计算成果分析第107-111页
7. 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第111-120页
   ·三江平原六城市人口承载力研究第111-115页
   ·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生态可持续承载分析第115-120页
     ·三江平原的开发史第115-116页
     ·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生态环境变化分析第116-118页
     ·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可持续发展策略分析第118-120页
8. 结论第120-123页
致谢第123-125页
参考文献第125-133页
附录第133-145页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45页

论文共14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船舶蒸汽动力装置热力系统的仿真分析
下一篇:抗HP嗜酸乳杆菌对不同慢性胃病来源HP临床分离株的抑制效应分析及其作用机制探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