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生态承载力与可持续调控模式研究
中文摘要 | 第1-12页 |
英文摘要 | 第12-15页 |
1. 前言 | 第15-25页 |
·立题依据 | 第15页 |
·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5-16页 |
·国内外研究动态和趋势 | 第16-23页 |
·国外研究动态 | 第17-19页 |
·国内研究动态 | 第19-22页 |
·发展趋势 | 第22-23页 |
·主要研究内容、方法与技术路线 | 第23-25页 |
·主要研究内容、目标 | 第23页 |
·主要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| 第23-25页 |
2. 湿地生态承载力内涵理论基础及GIS理论 | 第25-41页 |
·湿地生态系统 | 第25-29页 |
·湿地定义 | 第25-26页 |
·湿地生态功能、效益 | 第26-28页 |
·湿地分类与分布 | 第28页 |
·湿地目前现状及面临的威胁 | 第28-29页 |
·生态承载力提出与发展 | 第29-31页 |
·湿地生态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 | 第31-37页 |
·可持续发展 | 第31-33页 |
·湿地生态承载力定义及特点 | 第33-34页 |
·湿地生态系统可持续承载条件 | 第34-35页 |
·湿地生态可持续承载基本原理与机制 | 第35-36页 |
·湿地生态承载力可调控方式 | 第36-37页 |
·GIS理论 | 第37-41页 |
·GIS在生态承载力中的应用 | 第38-40页 |
·GIS在地下水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| 第40-41页 |
3. 湿地生态承载力研究方法 | 第41-69页 |
·湿地评价与生态承载力评价现状 | 第41-42页 |
·湿地评价现状 | 第41-42页 |
·生态承载力评价现状 | 第42页 |
·湿地生态承载力判定模式 | 第42-43页 |
·湿地生态承载模式 | 第42-43页 |
·湿地生态压力模式 | 第43页 |
·湿地生态承载力评价方法和指标选取基本原则 | 第43-45页 |
·湿地生态承载力评价方法 | 第43-44页 |
·评价指标选取基本原则 | 第44-45页 |
·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| 第45-49页 |
·层次分析法 | 第45-47页 |
·改进的层次分析法 | 第47-49页 |
·PCNN模型与模糊算法耦合的原理与方法 | 第49-52页 |
·PCNN模型结构及原理 | 第50-51页 |
·在PCNN模型中引入模糊算法 | 第51-52页 |
·湿地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| 第52-56页 |
·一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| 第52-54页 |
·二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| 第54-55页 |
·三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| 第55-56页 |
·湿地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 | 第56页 |
·评价指标体系概述及评价标准 | 第56-62页 |
·一级评价指标体系概述及评价标准 | 第56-59页 |
·二级评价指标体系概述及评价标准 | 第59-62页 |
·基于生态承载力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判定方法 | 第62-69页 |
·可持续发展图谱 | 第62-63页 |
·可持续发展综合分析的模型体系 | 第63-69页 |
4. 三江平原概况 | 第69-94页 |
·自然概况 | 第69-76页 |
·三江平原水土等资源利用现状 | 第76-80页 |
·水环境现状 | 第80-81页 |
·三江平原生态环境问题 | 第81-88页 |
·三江平原地区自然条件下存在的环境问题 | 第81-84页 |
·三江平原地区社会、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 | 第84-88页 |
·三江平原沼泽湿地水文水资源环境变化分析 | 第88-94页 |
·沼泽湿地水文特征 | 第88-89页 |
·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变化影响因素 | 第89-92页 |
·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对沼泽湿地的影响 | 第92页 |
·水利工程措施的影响 | 第92页 |
·湿地水文水资源的变化生态效应分析 | 第92-94页 |
5. 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生态承载力评价 | 第94-104页 |
·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生态弹性度计算与分析评价 | 第94-96页 |
·三江平原沼泽湿地资源环境承载指数计算与分析评价 | 第96-99页 |
·资源承载指数计算与分析评价 | 第96-98页 |
·环境承载指数计算与分析评价 | 第98-99页 |
·资源承载压力度计算与分析 | 第99-100页 |
·三江平原生态承载力综合分析评价 | 第100-101页 |
·PCNN与模糊算法耦合的生态承载力评价 | 第101-103页 |
·小结 | 第103-104页 |
6. 基于GIS的三江平原地下水资源评价 | 第104-111页 |
·研究区域的概况和研究方法 | 第104-107页 |
·研究区域的概况 | 第104-105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05-107页 |
·地下水位动态分析 | 第107页 |
·计算成果分析 | 第107-111页 |
7. 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| 第111-120页 |
·三江平原六城市人口承载力研究 | 第111-115页 |
·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生态可持续承载分析 | 第115-120页 |
·三江平原的开发史 | 第115-116页 |
·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生态环境变化分析 | 第116-118页 |
·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可持续发展策略分析 | 第118-120页 |
8. 结论 | 第120-123页 |
致谢 | 第123-12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5-133页 |
附录 | 第133-145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4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