试论网络诗歌的语言特征
内容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8页 |
前言 | 第8-9页 |
第一章 网络诗歌语言的口语化特征 | 第9-17页 |
第一节 网络诗歌口语化形态与特征 | 第9-11页 |
一、词汇的通俗性 | 第9-10页 |
二、句式的常规性 | 第10-11页 |
三、“雅”与“俗”的统一性 | 第11页 |
第二节 网络诗歌“口语性”的成因 | 第11-14页 |
一、消费时代的快餐文化 | 第11-12页 |
二、欲望的宣泄与创作的自由化 | 第12页 |
三、网络语言的流行 | 第12-14页 |
第三节 网络诗歌口语化的意义与局限 | 第14-17页 |
一、口语化实现了人本回归 | 第14-15页 |
二、诗歌艺术的民间回归 | 第15-16页 |
三、网络诗歌口语化的局限 | 第16-17页 |
第二章 网络诗歌语言的叙事性 | 第17-26页 |
第一节 “叙事性”存在形态与特征 | 第17-21页 |
一、诗歌语言审美观念的重构 | 第17-19页 |
二、客观平静的呈现 | 第19-20页 |
三、语言的反逻辑性 | 第20-21页 |
第二节 叙事性话语的成因 | 第21-24页 |
一、审美文化观念的嬗变 | 第21-22页 |
二、自由精神的倡导 | 第22-23页 |
三、新媒体叙述方式的广泛影响 | 第23-24页 |
第三节 叙事性话语的局限 | 第24-26页 |
一、文学生态观念的淡化 | 第24页 |
二、言语表现力的薄弱 | 第24-25页 |
三、诗歌语言技术探索的忽视 | 第25-26页 |
第三章 网络诗歌语言的反讽特征 | 第26-37页 |
第一节“反讽”的存在形态与特征 | 第26-31页 |
一、基本反讽 | 第28-30页 |
二、深层反讽 | 第30-31页 |
第二节 反讽性的成因 | 第31-35页 |
一、反讽的传统继承 | 第32页 |
二、时代和网络技术的促生 | 第32-33页 |
三、创作主体的自觉 | 第33-35页 |
第三节 反讽局限性及其出路 | 第35-37页 |
一、诗歌语言表现方式单调 | 第35页 |
二、诗歌审美性的削弱 | 第35-37页 |
结语 | 第37-38页 |
主要参考文献 | 第38-3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