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3页 |
插图索引 | 第13-15页 |
附表索引 | 第15-1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6-36页 |
·引言 | 第16-17页 |
·EDCs的国际研究策略和状况 | 第17-18页 |
·欧盟的 EDCs研究工作 | 第17页 |
·美国的 EDCs研究工作 | 第17页 |
·日本的 EDCs研究战略 | 第17-18页 |
·我国的 EDCs研究工作 | 第18页 |
·BPA的物化性质与用途 | 第18-19页 |
·环境中 BPA的来源 | 第19页 |
·水环境介质中 BPA的浓度分布 | 第19-22页 |
·环境生物样品中 BPA的浓度分布 | 第20页 |
·地表水中 BPA的浓度分布 | 第20-21页 |
·地下水和饮用水中 BPA的浓度分布 | 第21页 |
·污水、污泥和沉积物中 BPA的浓度分布 | 第21-22页 |
·BPA对机体的影响与内分泌干扰机制 | 第22-26页 |
·对机体的影响 | 第22-25页 |
·生殖毒性 | 第22-23页 |
·胚胎发育毒性和致畸性 | 第23页 |
·神经系统发育毒性 | 第23-24页 |
·对甲状腺激素作用的干扰 | 第24页 |
·致癌作用 | 第24页 |
·其他 | 第24-25页 |
·BPA的内分泌干扰机制 | 第25-26页 |
·与雌激素受体结合 | 第25页 |
·干扰胚胎发育过程中脏层卵黄囊(VYS)的结构、功能 | 第25页 |
·与 TR结合,抑制基因表达 | 第25-26页 |
·其它 | 第26页 |
·BPA的迁移转化和归趋 | 第26-31页 |
·BPA在环境介质上的吸附行为 | 第26-27页 |
·生物降解 | 第27-28页 |
·氯化作用 | 第28-30页 |
·光催化降解 | 第30页 |
·其它 | 第30-31页 |
·水环境中 BPA的分析方法 | 第31-34页 |
·样品的预处理 | 第31-32页 |
·BPA的分析方法 | 第32-34页 |
·本文的立题思想 | 第34-36页 |
第2章 双酚 A在水—沉积物上的吸附行为 | 第36-65页 |
·引言 | 第36-50页 |
·吸附理论和模型 | 第37-40页 |
·分配理论 | 第37-38页 |
·分布活性模型 | 第38-39页 |
·双模式模型 | 第39-40页 |
·专属作用模型 | 第40页 |
·HSACM模型 | 第40页 |
·影响吸附的因素 | 第40-45页 |
·土壤/沉积物的理化性质 | 第40-42页 |
·有机化合物的性质 | 第42页 |
·环境因素的影响 | 第42-45页 |
·吸附机理 | 第45-48页 |
·表面吸附 | 第45-46页 |
·分配作用 | 第46-48页 |
·有机化合物吸附-脱附的滞后性 | 第48-50页 |
·实验部分 | 第50-53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50-52页 |
·试剂与仪器 | 第50页 |
·样品的采集与预处理 | 第50-52页 |
·吸附/解吸试验 | 第52页 |
·BPA的分析测定 | 第52-53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53-63页 |
·吸附速率曲线 | 第53-54页 |
·吸附等温线 | 第54-58页 |
·BPA在沉积物上的解吸行为 | 第58-59页 |
·温度对 BPA吸附的影响及热力学 | 第59-61页 |
·沉积物浓度对 BPA吸附的影响 | 第61-62页 |
·离子强度对吸附的影响 | 第62页 |
·pH值对吸附的影响 | 第62-63页 |
·小结 | 第63-65页 |
第3章 双酚 A在水介质中的好氧生物降解 | 第65-96页 |
·引言 | 第65-80页 |
·生物降解的基本概念 | 第65-67页 |
·微生物降解污染物的巨大潜力 | 第67-68页 |
·污染物的可生物降解性及其评价方法 | 第68-74页 |
·可生物降解性 | 第68-69页 |
·可生物降解性试验的几个基本方面 | 第69-70页 |
·可生物降解性的测定方法 | 第70-73页 |
·模拟试验 | 第73页 |
·有机物生物降解试验方法的选择 | 第73-74页 |
·关键酶的诱导合成与调控 | 第74-80页 |
·活性酶的功能 | 第74-75页 |
·酶的基因诱导合成 | 第75-77页 |
·活性酶诱导动力学模型 | 第77-79页 |
·细胞对酶活性的综合调控机理 | 第79-80页 |
·实验部分 | 第80-83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80-83页 |
·试剂与仪器 | 第80-81页 |
·BPA降解菌的富集分离 | 第81页 |
·菌株鉴定 | 第81-82页 |
·好氧生物降解试验 | 第82-83页 |
·BPA的测定 | 第83页 |
·降解产物的检测 | 第83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83-95页 |
·BPA降解菌的筛选 | 第83-84页 |
·菌落形态 | 第84页 |
·菌株鉴定 | 第84-87页 |
·BPA在水介质中的好氧降解特性 | 第87-95页 |
·接种量对 BPA降解的影响 | 第87-88页 |
·pH值对 BPA降解的影响 | 第88-89页 |
·温度对 BPA降解的影响 | 第89页 |
·降解动力学分析 | 第89-92页 |
·代谢中间产物和可能的降解途径 | 第92-95页 |
·小结 | 第95-96页 |
第4章 双酚 A在饮用水混凝过程中的行为研究 | 第96-107页 |
·引言 | 第96-100页 |
·混凝机理 | 第96-98页 |
·胶体的稳定性 | 第96-97页 |
·混凝机理 | 第97-98页 |
·混凝剂 | 第98-99页 |
·混凝剂的选用 | 第98-99页 |
·水处理混凝剂的发展方向 | 第99页 |
·影响混凝效果的主要因素 | 第99-100页 |
·水的pH值 | 第99-100页 |
·水中杂质的成分、性质和浓度 | 第100页 |
·水利条件 | 第100页 |
·混凝剂投药量 | 第100页 |
·实验部分 | 第100-101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100-101页 |
·原水水质 | 第100-101页 |
·试剂与仪器 | 第101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101页 |
·B PA的分析测定 | 第101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101-106页 |
·pH对BPA混凝行为的影响 | 第101-103页 |
·混凝剂的投加量对BPA混凝行为的影响 | 第103-104页 |
·原水中TOC对BPA混凝行为的影响 | 第104-105页 |
·原水浊度对BPA混凝行为的影响 | 第105-106页 |
·小结 | 第106-107页 |
第5章 结论、创新点与展望 | 第107-109页 |
·结论 | 第107页 |
·创新点 | 第107-108页 |
·展望 | 第108-10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9-134页 |
附录I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34-136页 |
附录II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编写的专著 | 第136-137页 |
致谢 | 第13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