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0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0-15页 |
| ·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| 第10-11页 |
| ·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及问题的提出 | 第11-13页 |
| ·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 | 第13-15页 |
| 第2章 敌意收购的理论基础及价值分析 | 第15-20页 |
| ·敌意收购概念辨析 | 第15-16页 |
| ·敌意收购的法律关系分析 | 第16-18页 |
| ·敌意收购法律关系的主体及其权利义务 | 第16-17页 |
| ·敌意收购法律关系的客体及其特性 | 第17-18页 |
| ·敌意收购的价值分析 | 第18-20页 |
| 第3章 敌意收购的信息披露制度 | 第20-24页 |
| ·持股预警披露制度 | 第20-21页 |
| ·要约披露制度 | 第21-22页 |
| ·目标公司董事会信息公开制度 | 第22-24页 |
| 第4章 敌意收购的中小股东利益保护 | 第24-30页 |
| ·强制收购要约制度 | 第24-26页 |
| ·股东撤回权制度 | 第26-27页 |
| ·强制购买剩余股票制度 | 第27页 |
| ·反收购措施的限制使用制度 | 第27-28页 |
| ·禁止内幕交易制度 | 第28-30页 |
| 第5章 敌意收购的反收购法律规制 | 第30-43页 |
| ·西方国家反收购行为决定权的模式分析 | 第31-32页 |
| ·美国以公司董事会为主导 | 第31页 |
| ·英国以股东会为主导 | 第31-32页 |
| ·西方国家主要的反收购措施分析 | 第32-38页 |
| ·规定章程条款 | 第32-34页 |
| ·契约安排 | 第34-36页 |
| ·“毒丸”计划 | 第36页 |
| ·“焦土”政策 | 第36-37页 |
| ·帕克曼防御(Pac-man Defense) | 第37页 |
| ·“绿色邮包” | 第37页 |
| ·管理层收购(Management Buyout---MBO) | 第37-38页 |
| ·法律方面的措施 | 第38页 |
| ·我国反收购主要案例和措施分析 | 第38-39页 |
| ·我国反收购制度的评判与完善 | 第39-43页 |
| ·我国目标公司反收购行为的决定权模式选择 | 第40页 |
| ·我国目标公司采取反收购措施的选择 | 第40-43页 |
| 结论 | 第43-4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5-48页 |
| 致谢 | 第4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