湖北大洪山南麓维管植物区系和植物资源研究
摘要 | 第1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第一章 概述 | 第9-20页 |
·植物区系研究进展 | 第9-14页 |
·植物区系的概念 | 第9-10页 |
·国内植物区系研究进展 | 第10-12页 |
·国外植物区系研究进展 | 第12-14页 |
·野生植物资源研究进展 | 第14-16页 |
·国内野生植物资源研究与开发 | 第14-15页 |
·野生植物资源分类 | 第15-16页 |
·大洪山南麓自然地理概况 | 第16-18页 |
·地理位置 | 第17页 |
·地形地貌 | 第17页 |
·气候水文 | 第17页 |
·植被类型 | 第17-18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8页 |
·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8-20页 |
第二章 大洪山南麓维管植物区系研究 | 第20-56页 |
·维管植物区系组成成分统计与分析 | 第20-25页 |
·科的数量统计与分析 | 第20-23页 |
·属的数量统计与分析 | 第23-24页 |
·种的数量统计与分析 | 第24-25页 |
·维管植物区系地理成分统计与分析 | 第25-40页 |
·科的地理成分统计与分析 | 第28-31页 |
·世界分布科 | 第28页 |
·热带分布科 | 第28-29页 |
·温带分布科 | 第29页 |
·中国特有分布科 | 第29-31页 |
·属的地理成分统计与分析 | 第31-40页 |
·世界分布属 | 第31-32页 |
·热带分布属 | 第32-35页 |
·泛热带分布 | 第32-33页 |
·热带亚洲和热带美洲间断分布 | 第33页 |
·旧世界热带分布 | 第33-34页 |
·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 | 第34页 |
·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 | 第34页 |
·热带亚洲分布 | 第34-35页 |
·温带分布属 | 第35-40页 |
·北温带分布 | 第35-36页 |
·东亚和北美洲间断分布 | 第36-37页 |
·旧世界温带分布 | 第37-38页 |
·温带亚洲分布 | 第38页 |
·地中海区、西亚至中亚分布 | 第38-39页 |
·中亚分布 | 第39页 |
·东亚分布 | 第39-40页 |
·中国特有分布属 | 第40页 |
·种的地理成分统计与分析 | 第40页 |
·维管植物区系特有现象分析 | 第40-44页 |
·科的特有现象 | 第41-42页 |
·属的特有现象 | 第42-43页 |
·中国东部和中部特有分布 | 第43页 |
·中国南部特有分布 | 第43页 |
·种的特有现象 | 第43-44页 |
·区划地位的确定和以邻近植物区系关系的讨论 | 第44-51页 |
·与华东和华中种子植物区系 R/T值的比较 | 第45-46页 |
·与6个邻近地区属的相似性系数的比较 | 第46-48页 |
·与6个邻近地区植物区系比较 | 第48-51页 |
·与伏牛山维管植物区系的比较 | 第48-49页 |
·与庐山维管植物区系的比较 | 第49页 |
·与黄山维管植物区系的比较 | 第49-50页 |
·与九宫山维管植物区系的比较 | 第50页 |
·与金佛山维管植物区系的比较 | 第50-51页 |
·与大瑶山管植物区系的比较 | 第51页 |
·珍稀濒危植物 | 第51-53页 |
·珍稀濒危植物种类 | 第51-52页 |
·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种类 | 第52-53页 |
·大洪山南麓维管植物区系的特点 | 第53-56页 |
第三章 大洪山南麓野生植物资源调查与研究 | 第56-69页 |
·野生植物资源统计 | 第56-67页 |
·材用植物 | 第56-57页 |
·药用植物 | 第57-58页 |
·油脂植物 | 第58-59页 |
·纤维植物 | 第59-60页 |
·鞣料植物 | 第60页 |
·蜜源植物 | 第60-61页 |
·淀粉及糖类植物 | 第61-62页 |
·饲用植物 | 第62页 |
·土农药植物 | 第62-63页 |
·芳香油植物 | 第63页 |
·能源植物 | 第63-65页 |
·观赏植物 | 第65-67页 |
·观花植物 | 第65页 |
·观果植物 | 第65页 |
·观叶植物 | 第65-66页 |
·行道和庭荫植物 | 第66页 |
·绿篱植物 | 第66-67页 |
·开发利用的对策 | 第67-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9-74页 |
附录:湖北大洪山南麓维管植物名录 | 第74-128页 |
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| 第128-129页 |
致谢 | 第12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