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11页 |
Abstract | 第11-14页 |
1 引言 | 第14-24页 |
·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4页 |
·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14-18页 |
·保绿性玉米品种的概念 | 第14-15页 |
·保绿性品种的植株特性 | 第15-18页 |
·保绿性品种的产量特性 | 第15-16页 |
·保绿性品种与抗性的关系 | 第16页 |
·保绿性品种的光合特性 | 第16-17页 |
·保绿性品种的酶学特性、激素调控特性及遗传特性 | 第17-18页 |
·保绿性品种的根系生理特性 | 第18页 |
·氮素对玉米产量、籽粒品质及叶片保绿性的影响 | 第18-24页 |
·氮素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| 第19-20页 |
·氮素对玉米籽粒品质的影响 | 第20页 |
·氮素对叶片保绿性的调控 | 第20-24页 |
·氮素对叶片抗氧化酶的调控 | 第20-21页 |
·氮素对碳氮代谢酶及叶片内源激素的调控 | 第21-22页 |
·氮素对叶片微观结构的影响 | 第22-24页 |
2 材料与方法 | 第24-30页 |
·试验设计 | 第24页 |
·测定项目和方法 | 第24-29页 |
·干物质测定与鲜样保存 | 第24-25页 |
·籽粒品质测定 | 第25页 |
·籽粒灌浆过程的模拟 | 第25页 |
·叶面积测定 | 第25-26页 |
·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| 第26页 |
·穗位叶净光合速率测定 | 第26页 |
·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 | 第26页 |
·叶绿体超微结构的观察 | 第26页 |
·SOD、POD、CAT、APX 活性、MDA 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| 第26-27页 |
·氮代谢酶活性的测定 | 第27-28页 |
·植株全氮含量及籽粒粗蛋白含量测定 | 第28页 |
·伤流法根系活力测定 | 第28页 |
·倒伏率及植株性状测定 | 第28页 |
·茎秆穿刺强度测定 | 第28页 |
·茎秆弹力峰及弹力模量值测定 | 第28页 |
·茎秆压力强度测定 | 第28-29页 |
·茎秆N、P、K 及纤维素含量测定 | 第29页 |
·有关计算方法 | 第29页 |
·数据分析 | 第29-30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30-58页 |
·氮素调控对不同保绿性超高产夏玉米产量、物质生产及品质的影响 | 第30-40页 |
·产量及构成性状的影响 | 第30-31页 |
·物质积累 | 第31-33页 |
·单株干重 | 第31页 |
·植株鲜重 | 第31-32页 |
·植株含水量 | 第32-33页 |
·籽粒灌浆特性 | 第33页 |
·氮素积累和分配 | 第33-37页 |
·氮素积累量及分配 | 第33-36页 |
·氮素利用效率 | 第36-37页 |
·籽粒品质 | 第37-40页 |
·蛋白质组分及含量 | 第37页 |
·氨基酸组分及含量 | 第37-38页 |
·淀粉组分及含量 | 第38-39页 |
·粗脂肪、游离氨基酸、可溶性糖含量 | 第39-40页 |
·氮素调控对不同保绿性玉米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| 第40-45页 |
·叶面积指数 | 第40-41页 |
·穗位叶叶绿素含量 | 第41-43页 |
·穗位叶总叶绿素含量 | 第41页 |
·穗位叶叶绿素a+b 含量 | 第41-42页 |
·穗位叶类胡萝卜素含量 | 第42-43页 |
·穗位叶净光合速率 | 第43页 |
·穗位叶叶绿素荧光参数 | 第43-44页 |
·叶绿体超微结构 | 第44-45页 |
·细胞器数目 | 第44-45页 |
·叶绿体结构 | 第45页 |
·氮素调控对不同保绿性玉米抗氧化酶活性和膜脂过氧化特性的影响 | 第45-50页 |
·SOD 活性 | 第45-46页 |
·POD 活性 | 第46-47页 |
·CAT 活性 | 第47-48页 |
·APX 活性 | 第48页 |
·MDA 含量 | 第48-49页 |
·可溶性蛋白含量 | 第49-50页 |
·氮素调控对不同保绿性玉米氮代谢酶的影响 | 第50-53页 |
·硝酸还原酶(NR)活性 | 第50-51页 |
·谷氨酰胺合成酶(GS)和谷氨酸合成酶(GOGAT)活性 | 第51-52页 |
·谷氨酸脱氢酶(GDH)活性 | 第52-53页 |
·氮素调控对不同保绿性玉米品种根系活力和倒伏的影响 | 第53-58页 |
·根系活力 | 第53-54页 |
·倒伏率与植株性状 | 第54-55页 |
·茎秆穿刺强度 | 第55页 |
·植株弹力峰及弹性模量值 | 第55-56页 |
·茎秆压力强度 | 第56-57页 |
·茎鞘氮、磷、钾及纤维素含量 | 第57-58页 |
4 讨论 | 第58-66页 |
·超高产夏玉米产量品质、物质生产差异及氮素调控 | 第58-60页 |
·超高产夏玉米叶片光合特性差异及氮素调控 | 第60-61页 |
·超高产夏玉米叶片抗氧化酶、氮代谢酶差异及氮素调控 | 第61-63页 |
·超高产夏玉米根系活力、抗倒性差异及氮素调控 | 第63-66页 |
5 结论 | 第66-67页 |
·超高产夏玉米产量品质特性及氮素调控 | 第66页 |
·超高产夏玉米叶片保绿特性及氮素调控 | 第66-6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7-75页 |
附录 | 第75-78页 |
致谢 | 第78-79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| 第79-80页 |
硕士学位论文内容简介及自评 | 第8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