符号说明 | 第1-8页 |
摘要 | 第8-11页 |
Abstract | 第11-15页 |
1 引言 | 第15-23页 |
·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5-16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6-23页 |
·播种密度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| 第16-17页 |
·播种密度对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 | 第17-18页 |
·播种密度对小麦生育期的影响 | 第17页 |
·播种密度对小麦群体质量及茎蘖动态的影响 | 第17-18页 |
·播种密度对小麦灌浆特性的影响 | 第18页 |
·施氮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| 第18-19页 |
·施氮量对小麦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 | 第19-22页 |
·施氮量对小麦光合作用的影响 | 第19-20页 |
·施氮量对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干物质与氮素积累的调控 | 第20-22页 |
·氮素利用效率的评价指标及影响因素 | 第22-23页 |
·氮素利用效率的评价指标 | 第22页 |
·影响氮素利用效率的因素 | 第22-23页 |
2 材料与方法 | 第23-25页 |
·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 | 第23页 |
·取样时间与方法 | 第23页 |
·测定项目与方法 | 第23-25页 |
·叶面积指数与干物质积累 | 第23页 |
·群体光合(CAP)速率的测定 | 第23-24页 |
·旗叶叶光合速率的测定 | 第24页 |
·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 | 第24页 |
·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的测定 | 第24页 |
·植株氮磷钾含量的测定 | 第24页 |
·干物质积累转移相关指标计算方法 | 第24-25页 |
·氮素利用效率计算方法 | 第25页 |
·各因素效应的计算 | 第25页 |
·数据处理与分析 | 第25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25-51页 |
·密度与氮肥互作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| 第25-27页 |
·密度与氮肥互作对产量的效应 | 第27-28页 |
·密度与氮肥的产量效应曲线 | 第28-29页 |
·密度与氮肥互作对小麦花后光合特性的影响 | 第29-37页 |
·密度与氮肥互作对小麦花后CAP 动态变化的影响 | 第29-30页 |
·密度与氮肥互作对小麦花后LAI 各时期动态变化的影响 | 第30-31页 |
·密度与氮肥互作对小麦花后FPn 动态变化的影响 | 第31-32页 |
·密度与氮肥互作对小麦花后CAP、SSP、LAI、FPn 变化规律的影响 | 第32-35页 |
·密度与氮肥互作对花后旗叶蒸腾速率、细胞间隙二氧化碳浓度的影响 | 第35-37页 |
·小麦花后各时期CAP、LAI、FPn 与产量的相关分析 | 第37-39页 |
·密度与氮肥互作对小麦旗叶荧光特性的影响 | 第39-41页 |
·不同处理对Fv/Fm 的影响 | 第39-40页 |
·不同处理对ΦPSⅡ的影响 | 第40-41页 |
·密度与氮肥互作对小麦群体发育的影响 | 第41-42页 |
·密度与氮肥互作对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及经济系数的影响 | 第42-43页 |
·密度与氮肥互作对小麦开花前贮存干物质再分配的影响 | 第43-45页 |
·密度与氮肥互作对小麦不同生育阶段植株氮、磷、钾吸收积累的影响 | 第45-47页 |
·氮素 | 第45-46页 |
·磷素 | 第46页 |
·钾素 | 第46-47页 |
·密度与氮肥互作对小麦花后氮素转运的影响 | 第47-48页 |
·密度与氮肥互作对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| 第48-50页 |
·子粒产量和干物质积累量与氮素利用效率相关指标间的相关分析 | 第50-51页 |
4 讨论 | 第51-57页 |
·密度与氮肥互作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| 第51页 |
·密度与氮肥互作对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 | 第51-55页 |
·密度与氮肥互作对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| 第55-57页 |
5 结论 | 第57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6页 |
致谢 | 第66-67页 |
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| 第67-68页 |
硕士学位论文内容简介及自评 | 第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