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9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6页 |
| 第一节 研究缘起 | 第9页 |
| 第二节 学术回顾 | 第9-14页 |
| 第三节 本文架构 | 第14-15页 |
|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| 第15-16页 |
| 第二章 孙中山解决农民问题思想的演变过程和渊源 | 第16-32页 |
| 第一节 孙中山解决农民问题思想的演变过程 | 第17-23页 |
| 一、萌芽(兴中会成立前) | 第17-18页 |
| 二、发展(兴中会成立-五四运动前) | 第18-21页 |
| 三、成熟(五四运动后) | 第21-23页 |
| 第二节 孙中山解决农民问题思想的渊源 | 第23-32页 |
| 一、孙中山有与农民相联系的心理基础 | 第23-26页 |
| 二、孙中山汲取了古今中外的某些思想精华 | 第26-27页 |
| 三、孙中山深谙“中国之情势”、“世界之潮流” | 第27-29页 |
| 四、孙中山借鉴了某些革命运动的经验、教训 | 第29-32页 |
| 第三章 孙中山解决农民问题思想的主要内容 | 第32-60页 |
| 第一节 “平均地权”、“耕者有其田”思想 | 第32-41页 |
| 一、平均地权 | 第32-35页 |
| 二、耕者有其田 | 第35-41页 |
| 第二节 发展近代农业思想 | 第41-47页 |
| 一、“农政有官” | 第41-42页 |
| 二、“农务有学” | 第42-43页 |
| 三、应用西方先进农业科技、方法和设备 | 第43-46页 |
| 四、发展农业商品经济 | 第46-47页 |
| 第三节 粮食分配思想 | 第47-48页 |
| 一、粮食分配“以养民为目标”,“分配很平均” | 第47-48页 |
| 二、满足人民的衣“食”住行四种民生需要是国家不可推卸的责任 | 第48页 |
| 第四节 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思想 | 第48-51页 |
| 一、重视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 | 第48-50页 |
| 二、重视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 | 第50-51页 |
| 第五节 乡村自治思想 | 第51-54页 |
| 一、实行乡村自治的区域及目的 | 第52页 |
| 二、乡村自治区域内人民“悉尽义务,同享权利” | 第52页 |
| 三、实行乡村自治的办法 | 第52-53页 |
| 四、提高农民地位的办法 | 第53-54页 |
| 第六节 动员农民参加革命思想 | 第54-60页 |
| 一、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| 第55-56页 |
| 二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| 第56-60页 |
| 第四章 孙中山解决农民问题思想的特点、意义及局限性 | 第60-75页 |
| 第一节 孙中山解决农民问题思想的特点 | 第60-63页 |
| 一、前瞻性 | 第60-61页 |
| 二、系统性 | 第61-62页 |
| 三、与时俱进性 | 第62-63页 |
| 第二节 孙中山解决农民问题思想的意义及局限性 | 第63-75页 |
| 一、孙中山解决农民问题思想的意义 | 第63-73页 |
| 二、孙中山解决农民问题思想的局限性 | 第73-75页 |
| 结语 | 第75-7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6-79页 |
| 致谢 | 第79-80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| 第8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