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豆无茸毛性状的遗传分析与分子标记研究
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8页 |
| 1. 前言 | 第8-22页 |
| ·植物茸毛性状研究现状 | 第8-11页 |
| ·茸毛性状在植物中的分布 | 第8页 |
| ·茸毛性状在植物中的作用 | 第8-9页 |
| ·茸毛性状的生态效应 | 第9页 |
| ·茸毛性状的遗传学研究 | 第9-10页 |
| ·茸毛性状的形态研究 | 第10页 |
| ·大豆茸毛的分布特点与茸毛性状的遗传 | 第10-11页 |
| ·茸毛性状分子标记研究 | 第11页 |
| ·分子标记及其分类 | 第11-13页 |
| ·基于DNA-DNA杂交的DNA标记 | 第12页 |
| ·基于PCR技术的DNA标记 | 第12页 |
| ·基于限制性酶切和PCR的DNA标记 | 第12页 |
| ·基于单个核苷酸多态性的DNA标记 | 第12-13页 |
| ·SSR标记的创制、特点及应用 | 第13-18页 |
| ·SSR技术的创制 | 第13页 |
| ·SSR技术的特点 | 第13-14页 |
| ·SSR标记的应用 | 第14-18页 |
| ·BSA方法 | 第18-21页 |
| ·基于性状表现型的BSA法 | 第18-19页 |
| ·基于标记基因型的BSA法 | 第19-20页 |
| ·BSA方法的应用 | 第20-21页 |
| ·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21-22页 |
| 2. 材料与方法 | 第22-27页 |
| ·试验材料 | 第22页 |
| ·主要仪器、试剂 | 第22页 |
| ·主要仪器 | 第22页 |
| ·主要试剂 | 第22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22-26页 |
| ·溶液配制 | 第22-24页 |
| ·DNA提取 | 第24页 |
| ·DNA的纯化 | 第24页 |
| ·扩增产物检测步骤 | 第24-26页 |
| ·有茸毛DNA池和无茸毛DNA池的构建 | 第26页 |
| ·数据处理分析 | 第26-27页 |
| 3. 结果与分析 | 第27-34页 |
| ·大豆无茸毛性状的遗传 | 第27页 |
| ·大豆NDA的提取结果 | 第27-28页 |
| ·大豆DNA的稀释 | 第28页 |
| ·SSR反应体系的优化 | 第28-30页 |
| ·反应体系中试剂浓度的筛选 | 第29-30页 |
| ·引物退火温度的优化 | 第30页 |
| ·大豆SSR反应体系及扩增程序的建立 | 第30-31页 |
| ·引物筛选 | 第31-32页 |
| ·大豆无茸毛性状标记及定位 | 第32-34页 |
| 4. 讨论 | 第34-39页 |
| ·DNA的提取 | 第34-35页 |
| ·SSR反应条件的建立及应注意的问题 | 第35-37页 |
| ·DNA模板浓度对PCR的影响 | 第35页 |
| ·dNTPs对PCR的影响 | 第35页 |
| ·Taq聚合酶对PCR的影响 | 第35-36页 |
| ·引物浓度对PCR的影响 | 第36页 |
| ·MgCl_2对PCR的影响 | 第36页 |
| ·变性及退火温度对PCR的影响 | 第36-37页 |
| ·凝胶电泳应注意的问题 | 第37-39页 |
| ·PCR样品变性 | 第37页 |
| ·制胶及涂板 | 第37页 |
| ·预电泳 | 第37页 |
| ·银染 | 第37-39页 |
| 5. 结论 | 第39-40页 |
| 大豆有茸毛无茸毛性状对比图 | 第40-4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1-47页 |
| 致谢 | 第47-48页 |
| 作者简介 | 第4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