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财政、金融论文--金融、银行论文--中国金融、银行论文--银行制度与业务论文

中国区域金融中心的划分与构建模式

摘要第1-5页
Abstract第5-12页
第一章 绪论第12-18页
   ·选题背景第12-13页
     ·研究的依据第12-13页
     ·研究的目的第13页
   ·研究的意义与方法第13-14页
     ·研究的意义第13页
     ·研究的方法第13-14页
   ·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-17页
     ·国外的研究现状第14-15页
     ·国内的研究现状第15-17页
   ·本文的研究架构图第17-18页
第二章 区域金融中心研究的出发点第18-25页
   ·金融中心概念的界定第18-20页
     ·金融中心研究的国外文献第18-19页
     ·金融中心研究的国内文献第19-20页
   ·金融中心的分类第20-21页
     ·功能分类法第20页
     ·形成动因分类法第20-21页
     ·腹地标准分类法第21页
     ·历史阶段分类法第21页
   ·金融中心形成的一般模式第21-24页
     ·自下而上的形成模式第22页
     ·自上而下的构建模式第22页
     ·混合模式第22-23页
     ·三种模式的比较第23-24页
   ·本文对区域金融中心的界定第24-25页
第三章 区域金融中心形成的理论第25-34页
   ·分工理论第25-28页
     ·社会分工与商品交换理论第25-26页
     ·区域比较优势理论第26-27页
     ·规模经济效应与集聚经济效应第27-28页
   ·集聚理论第28-31页
     ·产业集聚理论第28-29页
     ·金融集聚理论第29-30页
     ·金融集聚决定的金融中心成长模型第30-31页
   ·金融地理学第31-34页
     ·信息腹地理论第32-33页
     ·信息不对称理论第33页
     ·路径依赖理论第33-34页
第四章 基于城市体系的区域金融中心第34-42页
   ·城市体系及其理论第34-36页
     ·城市体系的含义第34页
     ·城市体系的结构分析第34-35页
     ·城市体系中的金融网络第35-36页
   ·城市体系中的区域金融中心第36-38页
     ·核心城市即区域金融中心第36页
     ·各类中心城市之间的金融联系第36-37页
     ·基于城市体系的金融中心网络第37-38页
   ·城市体系中区域金融中心城市的培育第38-42页
     ·区域金融中心形成潜力的内在因素第39页
     ·区域金融中心形成潜力的外在因素第39-40页
     ·区域金融中心形成潜力模型的构建第40-42页
第五章 中国区域金融中心城市的确定第42-55页
   ·区域金融中心形成潜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第42-43页
     ·指标体系的构建第42-43页
   ·样本城市、数据、分析模型及步骤第43-45页
     ·样本城市及数据的选取第43-44页
     ·分析模型的构造及步骤第44-45页
   ·区域金融中心形成潜力综合评价第45-53页
     ·中间层指标的综合评价第45-51页
     ·目标层指标的综合评价第51-53页
   ·不同地带区域金融中心的划分第53-55页
     ·不同地带区域金融中心的选取标准第53-54页
     ·不同地带区域金融中心的确定第54-55页
第六章 中国区域金融中心构建的四种模式第55-68页
   ·耦合型构建模式第55-58页
     ·耦合型构建模式的条件第55-56页
     ·以南京和杭州区域金融中心的构建为例——SWOT 分析第56-57页
     ·小结第57-58页
   ·竞合型构建模式第58-61页
     ·竞合型构建模式的条件第58-59页
     ·以成都和重庆共建西南地区金融中心为例——SWOT 分析第59-61页
     ·小结第61页
   ·政府辅助型构建模式第61-64页
     ·政府辅助型构建模式的条件第61-62页
     ·以武汉构建中部地区金融中心为例——SWOT 分析第62-63页
     ·小结第63-64页
   ·政府扶植型构建模式第64-68页
     ·政府扶植型构建模式的条件第64页
     ·以西安构建西北地区金融中心为例——SWOT 分析第64-66页
     ·小结第66-68页
第七章 本文的工作与展望第68-71页
   ·本文的主要工作和不足第68-69页
     ·本文的主要工作第68-69页
     ·本文的不足第69页
   ·再进一步的研究第69-70页
   ·本论题展望第70-71页
参考文献第71-75页
致谢第75-76页
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6-77页
附录第77-83页

论文共8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间羟基苯乙胺的合成
下一篇:我国企业伦理建设探究--以烟草企业为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