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10-20页 |
·吕宋海峡水交换的方式 | 第11-14页 |
·上层水交换的主要方式-黑潮入侵 | 第11-13页 |
·吕宋海峡中下层水交换的主要方式 | 第13-14页 |
·吕宋海峡水交换流量和流速的季节变化 | 第14-15页 |
·影响吕宋海峡水交换的机制研究 | 第15-18页 |
·风场的强迫作用 | 第16-17页 |
·吕宋岛以东黑潮流量 | 第17页 |
·地形的影响 | 第17页 |
·其他因素的影响 | 第17-18页 |
·存在问题 | 第18页 |
·本文拟研究的内容 | 第18-20页 |
第二章 吕宋海峡现场观测目标及观测手段 | 第20-33页 |
·观测目标 | 第21-23页 |
·南海水团与太平洋水团的差异 | 第21-22页 |
·流速的观测 | 第22-23页 |
·观测手段 | 第23-31页 |
·现场观测 | 第23-24页 |
·其他观测手段 | 第24-31页 |
·吕宋海峡黑潮流套结构现场观测构想 | 第31页 |
·观测时间的选取 | 第31页 |
·观测断面的设置 | 第31页 |
·观测仪器 | 第31页 |
·小结 | 第31-33页 |
第三章 吕宋海峡水交换的现场观测及卫星高度计资料分析 | 第33-48页 |
·吕宋海峡水交换的现场观测 | 第33-40页 |
·观测站位 | 第33页 |
·T-S 图 | 第33-34页 |
·根据水团性质判断吕宋海峡水交换 | 第34-36页 |
·吕宋海峡断面动力计算 | 第36-37页 |
·观测期间高度计观测结果 | 第37-38页 |
·观测期间卫星辐射计资料 | 第38-39页 |
·观测期间吕宋海峡上层流场推测 | 第39-40页 |
·卫星高度计资料分析吕宋海峡流环分离现象 | 第40-44页 |
·资料简介 | 第40页 |
·分析方法 | 第40-41页 |
·分析结果 | 第41-44页 |
·卫星跟踪漂流浮标资料观测 | 第44-46页 |
·小结 | 第46-48页 |
第四章.吕宋海峡水交换的数值模拟研究 | 第48-74页 |
·POM 模式简介 | 第49-52页 |
·POM 模式特征 | 第49-50页 |
·POM 模式控制方程 | 第50-52页 |
·模式设置 | 第52-54页 |
·模拟结果 | 第54-58页 |
·年平均流函数 | 第54-55页 |
·几个主要断面的流量 | 第55-57页 |
·海表面高度异常(SSHA) | 第57-58页 |
·吕宋海峡流场的季节变化 | 第58-66页 |
·水平流场 | 第58-60页 |
·北纬21.5°N 断面垂直流速的季节变化 | 第60-61页 |
·吕宋海峡断面(120.75°E)流场季节变化 | 第61-62页 |
·吕宋海峡垂向流场结构 | 第62-64页 |
·120.75°E 断面变号深度与上下层流量的季节变化 | 第64-66页 |
·数值试验 | 第66-72页 |
·试验设置 | 第66-67页 |
·依次关闭南海与外部联系主要通道对吕宋海峡流量的影响 | 第67-68页 |
·风场影响 | 第68-71页 |
·模式分辨率作用 | 第71-72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72-74页 |
第五章 黑潮与中尺度涡旋相互作用研究 | 第74-97页 |
·引言 | 第74页 |
·背景知识 | 第74-78页 |
·中尺度涡的作用 | 第74-75页 |
·中尺度涡的产生机制 | 第75-76页 |
·有关中尺度涡的研究概述 | 第76-77页 |
·有关中尺度涡与黑潮主轴相互作用的研究概述 | 第77-78页 |
·一个气旋式涡旋与黑潮主轴作用的实例 | 第78-83页 |
·观测期间的涡旋 | 第78-79页 |
·观测期间黑潮与涡旋的相互作用 | 第79-81页 |
·现场观测断面 | 第81-83页 |
·一个反气旋式涡旋于黑潮相互作用的实例 | 第83-84页 |
·黑潮与涡旋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研究 | 第84-95页 |
·模式简介及模式设置 | 第85页 |
·涡旋的产生 | 第85-86页 |
·风驱动方式 | 第86-88页 |
·模拟结果 | 第88-95页 |
·小结 | 第95-97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97-9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9-112页 |
致谢 | 第11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