城市寺庙前区开放空间形态研究
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8页 |
1. 绪论 | 第8-15页 |
·选题背景与目的 | 第8-12页 |
·全球化趋势带来问题 | 第8页 |
·文化遗产保护得到重视 | 第8-11页 |
·寺庙——我国的文化瑰宝 | 第11-12页 |
·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·理论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·全国重点城市的寺庙前区保护及开发现状 | 第13页 |
·论文研究方法及框架 | 第13-15页 |
2. 城市寺庙前区开放空间形态相关概念 | 第15-23页 |
·城市开放空间 | 第15-16页 |
·城市空间 | 第15页 |
·城市开放空间 | 第15-16页 |
·城市空间形态 | 第16-17页 |
·空间形态 | 第16页 |
·城市空间形态 | 第16-17页 |
·城市寺庙前区开放空间形态 | 第17-22页 |
·寺庙的定义及分类 | 第17-19页 |
·城市寺庙前区开放空间的形成 | 第19-21页 |
·城市寺庙前区开放空间 | 第21页 |
·城市寺庙前区开放空间形态 | 第21-22页 |
·小结 | 第22-23页 |
3. 影响城市寺庙前区开放空间形态的因素 | 第23-31页 |
·自然因素 | 第23-25页 |
·气候、地形地貌 | 第23-24页 |
·自然资源、生态 | 第24页 |
·经济 | 第24-25页 |
·文化因素 | 第25-30页 |
·地域文化 | 第25-27页 |
·宗教信仰 | 第27-28页 |
·价值观 | 第28页 |
·政治 | 第28-30页 |
·技术的条件 | 第30页 |
·小结 | 第30-31页 |
4. 城市寺庙前区开放空间形态的构成要素和特性 | 第31-40页 |
·构成要素 | 第31-38页 |
·物质构成要素 | 第31-33页 |
·非物质构成要素 | 第33-38页 |
·城市寺庙前区开放空间形态的特性 | 第38-39页 |
·寺庙的重心位置 | 第38页 |
·拥有无形的历史文化资源 | 第38页 |
·建筑形态的一致性 | 第38-39页 |
·功能性 | 第39页 |
·小结 | 第39-40页 |
5. 城市寺庙前区开放空间形态的类型分析 | 第40-78页 |
·城市寺庙前区开放空间形态的类型 | 第40-41页 |
·街道空间形态 | 第41-50页 |
·街道的分类 | 第41页 |
·街道的空间构成 | 第41-47页 |
·街道的比例与尺度 | 第47-48页 |
·街道的尺度与步行长度 | 第48-50页 |
·广场空间形态 | 第50-69页 |
·广场的分类 | 第50-51页 |
·广场的空间构成 | 第51-69页 |
·寺庙前区的空间形态特征 | 第69-76页 |
·空间形态结构特征 | 第69-72页 |
·空间序列 | 第72-73页 |
·空间层次 | 第73-74页 |
·空间限定 | 第74-75页 |
·空间中的“动”与“静” | 第75-76页 |
·小结 | 第76-78页 |
6. 当代寺庙前区开放空间的实例分析 | 第78-103页 |
·上海城隍庙——庙、园、市一体 | 第78-85页 |
·历史沿革及人文资源 | 第78-80页 |
·现状空间形态分析 | 第80-84页 |
·上海城隍庙前区空间形态评析 | 第84-85页 |
·南京夫子庙——庙市发展的有机结合 | 第85-90页 |
·历史沿革及人文资源 | 第85-86页 |
·现状空间形态分析 | 第86-89页 |
·夫子庙前区空间形态评析 | 第89-90页 |
·西安城隍庙——恢复消失的记忆 | 第90-94页 |
·历史及人文资源 | 第90-91页 |
·西安城隍庙前区空间形态分析 | 第91-94页 |
·西安城隍庙前区空间形态评析 | 第94页 |
·西安大慈恩寺——发展的另一种途径 | 第94-102页 |
·历史及人文资源 | 第94-96页 |
·大慈恩前区空间形态现状 | 第96-100页 |
·大慈恩寺前区空间的发展 | 第100-102页 |
·小结 | 第102-103页 |
7. 结论 | 第103-106页 |
一、我国的文化空间保护工作应快速健全完善 | 第103-104页 |
二、城市寺庙前区开放空间形态设计原则 | 第104-10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6-108页 |
图表来源 | 第108-112页 |
致谢 | 第112-113页 |
研究生学习期间发表论文 | 第11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