超高层建筑上部结构—桩筏基础—地基共同作用非线性分析
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10页 |
| 1 绪论 | 第10-18页 |
| ·高层建筑的发展 | 第10-12页 |
| ·国外高层建筑的发展 | 第10-11页 |
| ·国内高层建筑的发展 | 第11-12页 |
| ·土与结构物共同作用的概念 | 第12-13页 |
| ·上部结构的刚度对基础受力状况的影响 | 第12页 |
| ·基础刚度对基底反力分布的影响 | 第12-13页 |
| ·地基条件对基础受力状况的影响 | 第13页 |
| ·上部结构与基础和地基共同作用的概念 | 第13页 |
| ·共同作用理论发展历史及现状 | 第13-14页 |
| ·高层建筑基础分析与设计方法的发展 | 第14-16页 |
| ·高层建筑基础设计中应用共同作用理论的意义 | 第16-17页 |
| ·本文的主要目的及内容 | 第17-18页 |
| 2 共同作用分析方法及模型参数的确定 | 第18-38页 |
| ·高层建筑上部结构—基础—地基共同作用分析方法 | 第18-20页 |
| ·解析法 | 第19页 |
| ·边界元法 | 第19页 |
| ·有限元方法 | 第19-20页 |
| ·有限单元法概述 | 第20-23页 |
| ·基本思想 | 第21-22页 |
| ·基本过程 | 第22-23页 |
| ·地基模型的确定 | 第23-32页 |
| ·线弹性模型 | 第23-25页 |
| ·弹性非线性模型 | 第25-26页 |
| ·弹塑性模型 | 第26-32页 |
| ·地基参数的确定 | 第32-34页 |
| ·基床系数k 的确定 | 第32-33页 |
| ·地基土的泊松比 μ _0的确定 | 第33-34页 |
| ·地基土弹性模量E 的确定 | 第34页 |
| ·满堂群桩基础的等效复合体模型 | 第34-38页 |
| 3 有限元程序简介及背景实际工程概况 | 第38-51页 |
| ·ANSYS 有限元程序简介 | 第38-39页 |
| ·基本过程 | 第38页 |
| ·参数化设计语言 | 第38-39页 |
| ·子结构法 | 第39-42页 |
| ·子结构刚度矩阵和荷载向量的凝聚 | 第39-41页 |
| ·子结构法在共同工作分析中的实现 | 第41-42页 |
| ·子结构法在ANSYS 中的实现 | 第42页 |
| ·单元生死 | 第42-43页 |
| ·工程概况 | 第43-51页 |
| ·陕西省邮政电信网管中心大楼工程简介 | 第43-46页 |
| ·工程地质概况 | 第46-47页 |
| ·上部结构信息 | 第47-48页 |
| ·计算模型及参数的选取 | 第48-51页 |
| 4 考虑施工过程的共同作用数值分析 | 第51-68页 |
| ·模型的建立 | 第51-53页 |
| ·结构构件内力变化分析 | 第53-58页 |
| ·筏板沉降变化分析 | 第58-61页 |
| ·筏板内力变化分析 | 第61-63页 |
| ·基底反力变化分析 | 第63-66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6-68页 |
| 5 不同设计参数对共同作用的影响分析 | 第68-76页 |
| ·筏板厚度的影响分析 | 第68-71页 |
| ·对基础沉降的影响 | 第68-69页 |
| ·对基底反力的影响 | 第69-70页 |
| ·对筏板内力的影响 | 第70-71页 |
| ·地基土层弹性模量的影响分析 | 第71-75页 |
| ·对基础沉降的影响 | 第71-73页 |
| ·对基底反力的影响 | 第73-74页 |
| ·对筏板内力的影响 | 第74-75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75-76页 |
| 6 考虑上下部共同作用的动力特性分析 | 第76-94页 |
| ·动力特性分析概述 | 第76-78页 |
| ·动力方程的建立 | 第76-77页 |
| ·振型参与系数的确定 | 第77-78页 |
| ·ANSYS 模态提取方法简介 | 第78-80页 |
| ·模态综合法 | 第80-83页 |
| ·模态分析的基本原理 | 第81-82页 |
| ·模态综合法基本过程 | 第82-83页 |
| ·工程实例分析 | 第83-92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92-94页 |
| 7 结论与展望 | 第94-97页 |
| ·本文研究成果及结论 | 第94-95页 |
| ·展望 | 第95-97页 |
| 致谢 | 第97-9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98-101页 |
| 入学以来发表论文情况 | 第101页 |
| 参加科研项目及工程实践 | 第101页 |
| 入学以来的获奖情况 | 第10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