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1页 |
第一章 导论 | 第11-23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1-12页 |
·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2-13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12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·国内外研究概况 | 第13-19页 |
·国外研究概况 | 第13-14页 |
·国内研究概况 | 第14-19页 |
·对国内外研究的评述 | 第19页 |
·研究思路和方法 | 第19-21页 |
·研究思路 | 第19-20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20-21页 |
·论文涉及概念与研究范围 | 第21页 |
·论文的创新之处 | 第21-23页 |
第二章 退耕还林工程财政投资效益评估的基本理论 | 第23-42页 |
·生态建设工程中的基础理论 | 第23-29页 |
·生态经济学理论 | 第23页 |
·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互关系的相关理论 | 第23-26页 |
·公共产品理论与外部性理论 | 第26-29页 |
·退耕还林工程的基本情况 | 第29-35页 |
·退耕还林的基本概念 | 第29-30页 |
·我国退耕还林工程的相关政策 | 第30-33页 |
·我国退耕还林工程的阶段划分及特点 | 第33-35页 |
·财政职能的概述 | 第35-38页 |
·公共财政的概念 | 第35-36页 |
·公共财政支出及其特点 | 第36-37页 |
·公共财政支出范畴与物品公共属性的关系 | 第37-38页 |
·退耕还林工程中公共财政的职能定位 | 第38-42页 |
·退耕还林工程三阶段的公共属性 | 第38-39页 |
·退耕还林工程三阶段中公共财政的职能 | 第39-42页 |
第三章 退耕还林工程财政投资的国际比较与经验 | 第42-47页 |
·发达国家(地区)林业生态工程投资情况 | 第42-44页 |
·美国生态林业工程 | 第42-43页 |
·加拿大“绿色计划” | 第43页 |
·法国的“林业生态工程”和意大利政府的生态环境建设 | 第43-44页 |
·德国和荷兰的退耕还林政策 | 第44页 |
·中国香港的退耕还林政策 | 第44页 |
·中外退耕还林的的比较 | 第44-45页 |
·目的不同 | 第44-45页 |
·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| 第45页 |
·实施的意义不同 | 第45页 |
·面临的问题不同 | 第45页 |
·对我国退耕还林工程的启示 | 第45-47页 |
·补助标准高期限长 | 第45-46页 |
·采用政策灵活多样 | 第46页 |
·国家计划引导 | 第46页 |
·及时的评价和有效的监督 | 第46页 |
·保护农户产权 | 第46-47页 |
第四章 西北地区退耕还林工程近况与财政投资现状 | 第47-53页 |
·西北地区退耕还林工程进展变化与政策趋势分析 | 第47-48页 |
·西北地区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中财政投资的现状分析 | 第48-53页 |
·财政投资的目标与模式 | 第48-49页 |
·西北地区退耕还林工程中财政投资的规模与结构状况分析 | 第49-53页 |
第五章 西北地区退耕还林工程中财政投资效益分析——以陕西省为例 | 第53-75页 |
·实证研究的方法评述 | 第53-55页 |
·退耕还林工程财政投资效益的基本内涵和框架体系 | 第53-54页 |
·评价指标的确定 | 第54页 |
·西北地区退耕还林工程财政投资效益评价的范围 | 第54-55页 |
·西北地区退耕还林工程中财政投资效益的实证分析——以陕西省为例 | 第55-72页 |
·退耕还林工程经济效益评价 | 第55-63页 |
·退耕还林工程社会效益评价 | 第63-67页 |
·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价 | 第67-72页 |
·结论与存在问题 | 第72-75页 |
·西北地区退耕还林工程财政投资的经济效益显著 | 第72-73页 |
·退耕还林工程投入促进西北农村地区社会良性发展 | 第73-74页 |
·退耕还林工程投入将明显改善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 | 第74-75页 |
第六章 提高西北地区退耕还林工程中财政投资效益的政策建议 | 第75-79页 |
·西北地区退耕还林后续工程中资金投入模式的选择 | 第75-76页 |
·多次补偿和一次补偿相结合 | 第75页 |
·中央和地方投入相结合 | 第75页 |
·政府投入和民间投入相结合 | 第75-76页 |
·西北地区退耕还林后续工程中财政投入资金的来源选择 | 第76页 |
·西北地区退耕还林后续工程中资金投入方向的选择 | 第76-77页 |
·西北地区退耕还林后续工程中财政投入期限的选择 | 第77-78页 |
·西北地区退耕还林后续工程中财政投入的制度创新 | 第78-7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9-82页 |
致谢 | 第82-83页 |
作者简介 | 第8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