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7页 |
引言 | 第7-8页 |
临床研究 | 第8-18页 |
一、病例选择 | 第8-10页 |
(一) 诊断标准 | 第8页 |
(二) 病例纳入标准 | 第8-9页 |
(三) 病例排除标准 | 第9页 |
(四) 病例终止标准 | 第9页 |
(五) 病例的脱落与处理 | 第9页 |
(六) 病例来源及治疗方法 | 第9-10页 |
二、疗效与安全性评定 | 第10-11页 |
(一) 疗效评定 | 第10-11页 |
(二) 安全性评定 | 第11页 |
三、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| 第11-12页 |
(一) 观察表的设计与填写 | 第11-12页 |
(二) 统计学处理 | 第12页 |
四、研究结果 | 第12-18页 |
(一) 一般资料比较 | 第12-13页 |
(二)治疗前相关数据比较 | 第13-14页 |
(三) 积分结果比较 | 第14-15页 |
(四) 疗效结果比较 | 第15-16页 |
(五)不良反应及安全性的比较 | 第16-18页 |
试验研究 | 第18-25页 |
一、样本的收集和处理 | 第18页 |
二、用 HPLC 法检测血清中谷氨酸、γ-氨基丁酸 | 第18-20页 |
(一) 仪器和试剂 | 第18页 |
(二) 方法 | 第18-20页 |
三、研究结果 | 第20-25页 |
(一) 一般资料比较 | 第20页 |
(二) 治疗前后 Glu、γ-GABA 浓度的比较 | 第20-25页 |
讨论 | 第25-33页 |
一、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| 第25-26页 |
(一) 古代文献 | 第25页 |
(二) 病因病机探讨 | 第25-26页 |
二、现代医学有关本病发病机制中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失衡的假说 | 第26-27页 |
三、强志散的方药及解析 | 第27-29页 |
(一) 立方依据 | 第27页 |
(二) 组成及方解 | 第27-28页 |
(三) 中药的现代药理研究 | 第28-29页 |
四、强志散研究结果分析 | 第29-32页 |
(一)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| 第29-31页 |
(二) 试验研究结果分析 | 第31-32页 |
五、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研究设想 | 第32-33页 |
(一)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| 第32页 |
(二) 下一步研究设想 | 第32-33页 |
结语 | 第33-3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4-37页 |
综述 | 第37-48页 |
参考论文 | 第45-48页 |
致谢 | 第48-49页 |
详细摘要 | 第49-5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