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--国民经济管理论文--资源、环境和生态管理论文

循环经济规划的生态效率方法及应用--以上海为例

摘要第1-8页
ABSTRACT第8-21页
第1章 引言第21-29页
   ·研究背景第21-23页
     ·发展循环经济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大势所趋第21-22页
     ·循环经济理念快速被我国社会各界接受和提倡第22-23页
     ·全国各地进行循环经济规划的日益增多第23页
   ·问题提出第23-24页
   ·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4-25页
     ·研究目的第24-25页
     ·研究意义第25页
   ·研究方法和内容第25-29页
     ·研究方法第25-26页
     ·研究内容第26-29页
第2章 循环经济规划研究方法文献述评第29-41页
   ·物质流分析第29-30页
   ·生态足迹第30-31页
   ·生态效率第31-38页
     ·生态效率定义第31-33页
     ·生态效率目标第33-34页
     ·生态效率度量框架第34-36页
     ·生态效率研究进展第36-38页
   ·三种方法评价第38-41页
第3章 度量循环经济的生态效率指标第41-86页
   ·循环率并非循环经济的科学测度第41-43页
   ·生态效率指标是循环经济的合适测度第43-48页
     ·物质循环的六个指标第43-45页
     ·指标总结与评价第45-47页
     ·指标计算中的实践问题第47-48页
     ·基于DMI和DPO的生态效率指标是当前循环经济的合适测度第48页
   ·国内外生态效率指标第48-81页
     ·德国环境经济账户中的生态效率指标第48-54页
       ·指标设计第48-50页
       ·指标应用第50-54页
     ·芬兰国家经济创造福利的生态效率指标第54-68页
       ·指标设计第54-57页
       ·指标应用第57-68页
     ·芬兰Kymenlaakso地区生态效率指标第68-78页
       ·指标设计第68-75页
       ·指标应用第75-78页
     ·我国江苏省生态效率指标第78-81页
       ·指标设计第78-79页
       ·指标应用第79-81页
   ·度量我国循环经济的生态效率指标第81-86页
     ·对国内外生态效率指标研究的总结第81-83页
     ·度量我国循环经济的生态效率指标设计第83-86页
第4章 以物质流分析为起点的问题分析方法第86-111页
   ·物质流核算第86-94页
     ·理论基础第86-87页
     ·基本概念第87-88页
     ·系统边界第88页
     ·核算框架第88-89页
     ·物质平衡修订第89-90页
     ·物质分类第90-92页
     ·指标体系第92-94页
   ·地区物质流核算第94-101页
     ·地区物质流核算特殊问题、方法和数据第94-96页
     ·现有地区物质流核算研究方法总结第96-97页
     ·地区物质流核算方法细节第97-101页
       ·区内材料开采第98页
       ·国际进口第98-100页
       ·国内进口第100-101页
   ·生态效率、经济增长与环境影响的关系第101-111页
     ·一般情形分析第101-105页
     ·典型情形分析第105-109页
     ·中国实例分析第109-111页
第5章 以情景分析为工具的目标分析方法第111-130页
   ·情景分析法第111-115页
     ·情景分析法概述第111-113页
     ·情景分析法的基本理论第113页
     ·情景分析法的具体步骤第113-114页
     ·情景分析法是循环经济研究的重要方法第114-115页
   ·循环经济规划目标情景分析法第115-120页
     ·理论依据第115-116页
     ·经济发展目标确定第116-119页
     ·环境负荷和生态效率情景构建第119-120页
   ·我国部分循环经济目标情景分析第120-130页
     ·数据收集和处理第120-121页
     ·我国经济发展目标确定第121-122页
     ·能源消耗情景分析第122-124页
     ·废水排放情景分析第124-130页
第6章 以完全分解模型为判据的领域分析方法第130-146页
   ·选择循环经济建设优先领域的基本原则第130-131页
   ·完全分解模型第131-135页
     ·数学原理第131-133页
     ·总量模型第133-134页
     ·强度模型第134-135页
   ·运用完全分解模型对我国能源消费的分析第135-146页
     ·我国能源消费状况第135-139页
     ·产业能源强度变化分解第139-142页
     ·产业能源消费量变化分解第142-146页
第7章 以政策矩阵为对照的政策分析方法第146-162页
   ·循环经济政策矩阵构成第146-152页
   ·循环经济政策矩阵中不同政策的特征第152-157页
     ·市场性政策第152-155页
     ·规制性政策第155-156页
     ·参与性政策第156-157页
   ·有效循环经济政策的设计第157-159页
     ·实现资金的可持续性第157页
     ·确保管理的可持续性第157页
     ·建立对变革的支持体系第157-158页
     ·实现综合决策第158-159页
   ·我国循环经济政策矩阵分析第159-162页
第8章 上海循环经济发展的问题分析第162-198页
   ·上海的物质流核算第162-173页
     ·方法和数据来源第162-167页
       ·市内开采第162-164页
       ·进出口第164-166页
       ·重要物质投入第166-167页
     ·结果第167-172页
     ·讨论第172-173页
   ·资源投入分析第173-187页
     ·材料投入分析第173-180页
     ·能源投入分析第180-182页
     ·水投入分析第182-185页
     ·土地投入分析第185-187页
   ·污染排放分析第187-194页
     ·固废产生分析第187-189页
     ·废气排放分析第189-192页
     ·废水排放分析第192-194页
   ·小结第194-198页
第9章 上海循环经济发展的目标分析第198-221页
   ·上海的经济发展目标第198页
   ·上海的资源投入目标分析第198-211页
     ·材料投入目标分析第198-201页
     ·能源投入目标分析第201-204页
     ·水资源投入目标分析第204-207页
     ·土地投入目标分析第207-211页
   ·上海的污染排放目标分析第211-218页
     ·固废产生目标分析第211-214页
     ·废气排放目标分析第214-217页
     ·废水排放目标分析第217-218页
   ·小结第218-221页
第10章 上海循环经济发展的领域分析——以能源消费为例第221-232页
   ·上海能源消费概况第221-225页
   ·上海产业能源强度变化分解第225-228页
   ·上海产业能源消费变化分解第228-232页
第11章 上海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分析第232-250页
   ·上海循环经济政策现状矩阵第232-241页
     ·方法和资料来源第232页
     ·结果第232-241页
   ·上海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现状分析第241页
   ·上海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设计第241-250页
     ·市场性政策第241-243页
       ·价格调控第241-242页
       ·经济政策第242页
       ·技术扶持第242-243页
       ·市场培育第243页
     ·规制性政策第243-247页
       ·法制建设第243-244页
       ·标准规范第244-245页
       ·加强监管第245-247页
     ·参与性政策第247-250页
       ·规划计划第247页
       ·信息体系第247-248页
       ·公众参与第248-250页
第12章 结论第250-254页
   ·主要结论第250-251页
     ·生态效率是研究循环经济及其规划的最合适方法第250页
     ·目前上海的生态效率远低于发达国家,大多数生态效率指标还低于国内先进水平第250页
     ·目前上海大多数资源投入与废物排放仅仅与经济增长弱脱钩第250-251页
     ·上海与国家在能源领域循环经济发展的优先领域并不相同第251页
   ·创新点第251-252页
     ·构建一套度量我国循环经济的生态效率指标第251页
     ·构建一套基于生态效率的循环经济规划研究的定量化系统性方法第251-252页
     ·运用生态效率方法对上海循环经济规划进行实证研究第252页
   ·讨论与展望第252-254页
     ·讨论第252-253页
     ·展望第253-254页
致谢第254-255页
参考文献第255-264页
个人简历 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264-265页

论文共26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上市公司收购风险资本投资项目的研究
下一篇:中国物流企业发展战略研究--借鉴UPS中国运营战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