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1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1-24页 |
1.ATP生物发光法研究概述 | 第11-19页 |
·ATP生物发光法发展概况 | 第11-12页 |
·ATP生物发光技术 | 第12-13页 |
·ATP生物发光系统的应用 | 第13-15页 |
·ATP生物发光技术的优势与劣势 | 第15-17页 |
·ATP生物发光法最新进展 | 第17-19页 |
2.ATP生物发光法中ATP提取方法的研究进展 | 第19-23页 |
·传统的ATP提取方法 | 第19页 |
·季铵盐类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结构及分类 | 第19-20页 |
·季铵盐类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作用机理 | 第20-22页 |
·季铵盐类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协同作用 | 第22-23页 |
3.立题依据 | 第23-24页 |
第二章 季铵盐类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类ATP提取剂最佳工作环境的构建 | 第24-44页 |
1.实验材料 | 第24-25页 |
·菌种 | 第24页 |
·试剂 | 第24-25页 |
·主要仪器和设备 | 第25页 |
2.实验方法 | 第25-26页 |
·ATP-生物发光法 | 第25页 |
·菌落总数测定方法 | 第25-26页 |
3.结果与讨论 | 第26-43页 |
·BAB对ATP生物发光反应稳定性的影响及其自身稳定性 | 第26-28页 |
·BAB提取细菌ATP的浓度和时间 | 第28-31页 |
·萤光素酶缓冲液中小牛血清白蛋白(BSA)及EDTA的浓度的确定 | 第31-33页 |
·理化因子与0.05%的苯扎溴铵对微生物ATP提取的协同作用 | 第33-36页 |
·PHMG与BAB的复配 | 第36-40页 |
·ATP标准曲线及生物发光反应的动力学曲线 | 第40-41页 |
·细菌的生物发光量与平板计数的关系 | 第41-42页 |
·微生物ATP提取率及细菌ATP含量 | 第42-43页 |
4.本章小结 | 第43-44页 |
第三章 季铵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类ATP提取剂的提取机理 | 第44-52页 |
1.实验材料 | 第44-45页 |
·主要生化试剂及培养基 | 第44页 |
·主要仪器 | 第44-45页 |
2.实验方法 | 第45-46页 |
·高效液相色谱(HPLC)样品的制备 | 第45页 |
·光学显微镜标本的制备 | 第45页 |
·透射电镜标本的制备与观察 | 第45页 |
·260nm紫外线吸收物漏出的测定 | 第45-46页 |
3.结果与讨论 | 第46-51页 |
·透射电镜观察下形态的变化 | 第46-47页 |
·细菌数目变化的观察 | 第47-49页 |
·260nm紫外线吸收物的漏出 | 第49-50页 |
·ATP提取剂的HPLC结果 | 第50-51页 |
4.本章小结 | 第51-52页 |
第四章 ATP生物发光法在环境及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应用 | 第52-59页 |
1.实验材料 | 第52-53页 |
·主要化学试剂和培养基成分 | 第52-53页 |
·培养基 | 第53页 |
·样品 | 第53页 |
·主要仪器 | 第53页 |
2.实验方法 | 第53-54页 |
·肉类食品细菌污染生物发光检测 | 第53页 |
·空气中杂菌的生物发光检测 | 第53页 |
·牛奶制品中微生物的生物发光检测 | 第53-54页 |
·菌落总数测定方法 | 第54页 |
·发光强度的测定 | 第54页 |
3.结果与讨论 | 第54-57页 |
·肉类食品微生物生物发光检测与平板计数比较 | 第54-55页 |
·空气微生物生物发光检测与平板计数比较 | 第55页 |
·牛奶制品中微生物生物发光检测 | 第55-57页 |
4.本章小结 | 第57-59页 |
全文总结 | 第59-60页 |
缩略语 | 第60-61页 |
作者在研究生阶段发表及参与发表的论文 | 第61-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69页 |
致谢 | 第69页 |